- 王世恩;图力古尔;
对野外调查中采自我国海南、湖南的蘑菇属真菌进行研究和鉴定,发现蘑菇属较小蘑菇亚属1新种,即棕毛蘑菇Agaricus brunneopilosus T. Bau & S.E. Wang。新物种特征为菌盖具土棕褐色、红棕色、巧克力棕色纤维质鳞片,缘生囊状体长球茎状、近球形或宽棒状。基于ITS、nrLSU和TEF1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属于蘑菇属Agaricus较小蘑菇亚属Subg. Minores较小蘑菇组Sect. Minores。文中提供了新物种的形态学描述和线条图,并讨论了与相似物种的区别。
2025年04期 v.23 274-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邓伦莎;于文杰;李海蛟;曾念开;范宇光;
亚球孢歧盖伞Inosperma subsphaerosporum是2020年发现于中国热带地区的1个丝盖伞科新物种,该种最核心的识别特征为担孢子近球形至球形,这与歧盖伞属内其他物种存在明显区别。2021年5月,在海南省万宁市发现了该物种的1个新记录分布地点,同时发现子实体纯白色的待鉴定歧盖伞标本。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纯白色子实体的标本与亚球孢歧盖伞的多份标本聚为1个高支持率的末端分支。形态学研究发现除颜色差异外,白色子实体标本与黄色子实体的标本在形态上高度吻合。因此认为白色子实体的样本为亚球孢歧盖伞的1个白色突变种群。基于新采集的标本对该物种进行了补充描述。为探究该物种不同颜色标本之间代谢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2份标本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共鉴定出10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48种为共有成分,黄色子实体和白色子实体独有成分分别为32种和26种。
2025年04期 v.23 282-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覃再丽;谢江涛;彭科琴;梅世惠;李长田;田风华;李玉;
为探究氧化鲨烯环化酶(OSC)基因在元蘑Sarcomyxa edulis苦味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以元蘑苦味差异菌株为材料,基于前期苦味差异菌株转录组检测分析,PCR克隆得到SeOSC基因序列,通过蛋白结构特征的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究SeOSC在苦味差异菌株的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模式,以期为元蘑苦味风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基因克隆获得的SeOSC全长为2 232 bp,编码743个氨基酸,推测SeOSC蛋白为亲水性的不稳定蛋白。蛋白质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SeOSC蛋白与灵芝、斑玉蕈等食药用菌及植物的OSC蛋白同源性高达80%及以上,SeOSC蛋白具有物种特异性,与斑玉蕈OSC亲缘关系最近。SeOSC基因在元蘑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具有菌株特异性。其在具苦味的T115菌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不具苦味的T184菌株,在T115菌株中期阶段的表达量最高,为T184菌株的10倍,表明SeOSC在苦味差异菌株中的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P<0.01)。综上所述,元蘑SeOSC基因在苦味差异菌株中表达量差异与其苦味物质合成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SeOSC基因在元蘑苦味物质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3 295-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5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王旺;梁倩倩;张瑞华;汪军成;牛鑫;
为探究漆酶基因在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中的分子功能,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漆酶基因LdLac3,对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LdLac3,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原核细胞中。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得到长度为1 623 bp的漆酶基因LdLac3,其开放阅读框(ORF)完整,编码54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58 836.50 Da,等电点为6.30,不稳定系数为36.39,总平均亲水系数为-0.178,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成功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LdLac3在E. coli BL21中实现重组蛋白的有效表达。利用SDS-PAGE法,在不同转速、IPTG浓度、诱导时间、诱导温度、缓冲液等单因素试验条件下,优化重组蛋白在E. coli BL21中的表达水平。表达条件优化结果显示,当诱导温度30℃、振荡转速200 r/min、诱导时间6 h、IPTG浓度0.6 mmol/L时,重组蛋白LdLac3表达量达到最高。研究结果为后续对漆酶基因功能的深入解析及其在工业催化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025年04期 v.23 304-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9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吕艳聪;李玉;张国亮;熊辉;徐靖;李振皓;孙慧颖;
为充分开发利用赤芝的野生资源,对采自中国福建省和浙江省的3株野生灵芝菌株进行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序列分析鉴定,结果显示3株菌株均为赤芝Ganoderma sichuanense。以3株野生赤芝菌株(S-Ⅱ、S-Ⅲ、S-Ⅳ)及国内主栽的1株菌株(S-Ⅰ)为试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栽培试验及主要灵芝酸类成分含量测定。经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的赤芝菌株最适生长条件有所差异,其中最适温度为30℃、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pH值为5。对野生赤芝菌株的人工代料栽培试验表明,3株野生赤芝菌株均能正常出菇及产孢。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供试菌株子实体中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18种灵芝酸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其中野生菌株S-Ⅳ中13种灵芝酸类成分及总灵芝酸的含量均高于栽培菌株。本研究成功栽培3株野生菌株,并筛选出1株灵芝酸含量较高的野生菌株,为野生赤芝种质资源开发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3 313-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