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01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晖,姚一建,佩格勒D.N.
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 ,汇总了口蘑属 (Tricholoma)在中国的 91个名称记录 ,并对其研究现状和分布进行了简述。文献调查结果表明 ,口蘑属种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 2 7个省区 ,其中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贵州、四川、云南、西藏 ,青海、甘肃、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的报道较多 ,其他地区如台湾、香港、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新疆 ,浙江也有一些报道。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 ,作者订正了中文文献中的一些拉丁和汉语学名 ,同时对形态描述和鉴定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在已报道的口蘑属名称记录中 ,能够得到承认的本属名称有 43个种和 3个变种 ,属内其他种类名称的异名有 8个 ,而已经转移到其他属的有 3 0个 ,在命名法上模糊不清名称有 3个 ,错拼名称有 2个 ,另有未定名种 2个。目前能够承认的名称是酸涩口蘑 (T .acerbum)、白棕口蘑 (T .albobrunneum)、白口蘑(T .album)、银盖口蘑 (T .argyraceum)、黑鳞口蘑 (T .atrosquamosum)、橙柄口蘑 (T.aurantiipes)、金黄褶口蘑 (T .auratum)、傻松口蘑 (T .bakamatsutake)、欧洲口蘑 (T .caligatum)、灰环口蘑 (T.cingulatum)、银白口蘑 (T .colum betta)、油口蘑 (T .
2004年01期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东明,李若瑜,王晓红,万哲,马圣清,王端礼
外瓶霉可致人类感染 ,不同生物群落的菌种 ,其致病性、药敏性等特征具有差异性。通过对 1 0株棘状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进行序列测定 ,并与GeneBank中 9株同种真菌对比分析 ,揭示了不同生物群落的棘状外瓶霉虽然形态学差异性小 ,但在基因学上具有差异性 ;原属于甄氏外瓶霉变种的BMU 0 0 0 45 7(ATCC 2 41 5 2E .jeanselmeivar.hetoromorpha)与 2株棘状外瓶霉具有 1 0 0 %的同源性。研究提示了形态学特征相似的棘状外瓶霉在基因水平上具有差异性 ,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对于研究菌群特性具有一定意义。
2004年01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恩静,图力古尔
对中国鳞伞属 (PholiotaKummer)真菌进行了整理、修订 ,并对有关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扼要讨论。我国文献记载该属有 74个名称 ,分布于 2 7个省区。其中 ,有效名称 63种 (新拟中文名称 1种 )和 2变种 ,而主张转移到其他属的有 3种 ,错拼名称有 3种 ,另有存疑种 3种。
2004年01期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2004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旺秋,宋斌,林群英,关则婷,李泰辉
以短裙竹荪 [Dictyophoraduplicata(Bosc.)Fisch.]和白鬼笔 (PhallusimpudicusL.:Pers)作为鬼笔目 (Phal lales)的代表种 ,将其部分 1 8SrDNA序列与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其他科目 1 2个代表种已知的相关序列进行对比分析 ,以接合菌总状毛霉 (MucorracemosusFres.)为外类群构建系统树 ,探讨鬼笔目在系统分类学中的地位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鬼笔目中竹荪属 (Dictyophora)与鬼笔属 (Phallus)的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它们与笼头菌科 (Clathraceae)的三叉鬼笔属 (Pseudocolus)关系较近 ,这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系统一致。此外 ,鬼笔目与J櫣lich分类系统中的钉菇目 (Gomphales)、高腹菌目 (Gautieriales)、枝瑚菌目 (Ramariales)及鸡油菌目 (Cantharel lales)的关系较其他目更为密切 ,而与牛肝菌目 (Boletales)和腹菌类的马勃目 (Lycoperdales)及硬皮马勃目 (Scle rodermatales)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这一结果支持了Kirk等将钉菇目、高腹菌目和枝瑚菌目划为鬼笔目的分类观点。
2004年01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雷帮星,高海波,税小波,梁宗琦
利用比色法简便、准确和快速地测定发酵生产的古尼虫草菌丝中甘露醇含量。结果表明 ,甘露醇的最大特征吸收峰在 41 2nm处 ,质量浓度在 1 0~ 5 0mg/L范围内线性较好 ,其回归方程 ρ=-0 842 +97 3 2 9A,r=0 9992 ;平均回收率 1 0 0 2 4% ,RSD =0 5 4% (n=5 )。样品中甘露醇采用水提取法 ,提取时间 2h。甘露醇显色后 2 0min内测定对结果影响不大 ,在测定时要注意排除果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用此法测得发酵古尼虫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含量为 7.4% ,RSD =0 .2 4% (n =6)。
2004年01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宋爱荣
采用 5种不同的氮素营养源 ,配制合成液体培养基 ,测定各种氮源对樟芝菌丝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 ,樟芝对 5种氮源的利用表现明显的差异性 ,对有机氮利用较好 ,尤其是酵母膏 ,无论是菌球数量还是菌体收率均高于蛋白胨。酵母膏的菌球数量达 1 2 5 8个 /dL,比蛋白胨多出 63 8个 ;菌体干重为 7 2 1 6g/dL比蛋白胨高出 1 45 0g/dL。樟芝对无机氮的利用不如有机氮 ,其中对硫酸铵能够利用 ,而对硝酸铵的利用较差 ,对碳酸铵基本不能利用。樟芝菌丝在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 ,pH值变化幅度不大 ,基本处于平缓状态。有机氮处理的发酵液起始pH值与终止pH值呈上升趋势 ,而无机氮处理的发酵液pH值呈下降趋势 ,但下降的幅度不大 ,尤其是碳酸铵 ,pH值一直处于偏碱性状态 ,不适合樟芝菌丝的生长。樟芝在马铃薯基础培养基中 ,不同氮源的各个处理 ,菌球生长都比较均匀 ,表面光滑 ,没有分枝 ,圆形或肾形 ,且发酵液有浓郁的果香味。
2004年01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崔宝凯,戴玉成,赵丰钰,马建海
根据中国的标本材料对中国多孔菌一新记录种———韦氏小针层孔菌 [Phellinidiumweirii(Murrill)Y .C .Dai]进行了详细描述 ,并讨论了该种与其相似种硫色小针层孔菌的区别 :该种担子果多年生 ,管孔较小 ( 5~ 7vs 4~ 5permm) ,管口全缘 ,担孢子不嗜蓝 ,只生长在柏树上。该种分布于青海省祁连山地区 ,生长在祁连圆柏上 ,造成祁连圆柏根部白色腐朽。
2004年01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戴玉成,魏玉莲,吴兴亮
20 0 2年对海南省尖峰岭和吊罗山自然保护区的木材腐朽菌进行了考察 ,共采集标本 2 72种 ,发现多孔菌 62种 ,其中硬附毛菌 (Trichaptumdurum)为中国新记录种 ,并根据中国的材料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黄胶孔菌 (Favolaschiavolkensi) ,黑线齿菌 (Grammothelefuligo) ,帕托纤孔菌 (Inonotuspatouillardii) ,亚拉巴马厚孢孔菌 (Pachykytosporaalabamae) ,皮生多年菌 (Perenniporiacorticola) ,灰孔多年菌 (Perenniporiatephropora) ,木垫白薄孔菌 (Physisporinusxylostromatoide) ,核桃隔孔菌 (Protomeruliuscaryae) ,淡黄裂孔菌 (Schizoporaflavipora) ,常见硬皮菌 (Skeletocutisvulgaris) ,红木色孔菌 (Tinctoporellusepimiltinus) ,热带平伏饰孢 (Wrightoporiatropicalis)等 1 2种为海南省新记录种。
2004年01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蒋毅,姚一建
近年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 ,麦角菌目 (Clavicipitales)与肉座菌目 (Hypocreales)以及虫草属[Cordyceps(Fr.)Link]与麦角菌科 (Clavicipitaceae)内的有关种属关系密切 ,但虫草属为一多系群 ,其中只有新虫草亚属的种类形成单系群。虫草属种类的进化与寄主有一定的关系 ,有关研究显示它们在亲缘关系相差很大的寄主之间多次转移。多个独立的ITS序列研究表明 ,阔孢虫草 (CordycepscrassisporaM .Zangetal.)、甘肃虫草(CordycepsgansuensisK .Y .Zhangetal.)、多轴虫草 (CordycepsmultiaxialisM .Zang&Kinjo)、尼泊尔虫草 (CordycepsnepalensisM .Zang&Kinjo)与冬虫夏草 [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为同一物种 ;RAPD和ITS序列分析还显示不同地理分布的冬虫夏草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确定有性型与无性型的关系上已经为多种虫草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本文主要对虫草属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同时就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取样问题、一些分子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有性型与无性型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4年01期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2 ] - 曾祥丽,包海鹰
灵芝的化学成分有三萜类、多糖、生物碱、有机酸、核苷、氨基酸、酶类及微量元素等 ,其主要成分是三萜类化合物中的灵芝酸。由于灵芝化学成分的多样性 ,使灵芝具有较广泛的药理活性 ,主要包括抗肿瘤作用 ;调节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作用 ;保肝、抗衰老、抗病毒、消炎抗菌、放射保护作用 ;清除氧自由基和抗氧化、致突变、活血化淤作用 ;对学习和增强记忆有良好的影响。
2004年01期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9 ] |[阅读次数:14 ] - 2004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