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锈菌名录(英文)

    庄剑云;王生荣;

    报道了甘肃省的锈菌计24属150种,主要基于作者1992、2003和2005年在祁连山及其邻近地区所采的标本。涉及的地区包括祁连山系的冷龙岭、走廊南山和乌鞘岭、敦煌、安西、嘉峪关、酒泉、民勤等荒漠地区、阿尼玛卿山东部地区以及渭河、洮河和白龙江流域。早期采集者邓叔群、相望年、余积厚、张天宇等在天水等地采集的少量标本也作了引证。本名录总共引证了约600号标本,绝大多数标本是首次被引证。所有标本保藏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本名录包括锈菌和寄主植物名称及采集地(仅列县、市名),所引标本号均为HMAS的馆藏编号。目前对甘肃的菌物区系仍知之甚少,本名录仅作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资料。

    2006年03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5 ]
  • 灵芝MP-01菌株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田雪梅;宋爱荣;徐群;

    对灵芝MP-01菌株在三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性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液体发酵过程中的pH值变化、发酵全液的多糖含量变化、菌丝生物量及发酵培养性状等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玉米面培养基是灵芝MP-01菌株液体发酵的适宜培养基,其适宜的终止发酵时间在培养的第6 d,此时发酵液多糖含量达到10.32 mg/mL。

    2006年03期 12-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23 ]
  • 猴头菌子实体和固体培养菌丝体提取物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的比较

    杨焱;周昌艳;张劲松;唐庆九;

    比较了猴头菌子实体和固体培养菌丝体的提取物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子实体和培养菌丝体提取物的单糖含量分别为6.67%和6.68%,基本一致;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73%和13.91%,比较接近;多糖的含量相差较大,分别为26.63%和18.71%,子实体提取物的多糖含量比培养菌丝体提取物高7.92%;而培养菌丝体中重金属的含量比子实体中的高;红外光谱分析子实体提取物的特征吸收峰显示二者在多糖构型上有差异;动物实验表明在等生药量时,猴头菌子实体提取物对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培养菌丝体的提取物。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子实体较培养菌丝体更合适于相应功能食品的开发。

    2006年03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41 ]
  • 香菇交配型因子次级重组体的鉴定

    李安政;林芳灿;

    对13个香菇菌株的担孢子后代进行了交配型分析,其中8个菌株非亲和反应与亲和反应之比与预期的3∶1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另外5个菌株非亲和反应与亲和反应之比不符合3∶1,其中4个菌株在0.05显著水平的X2值仅略高于理论值,而另一菌株HL01具有特殊的表现,其单核体132个随机配对的非亲和反应与亲和反应之比为82∶50,X2值显著偏离3∶1的临界值。用4个标准测试菌株鉴定了来自HL01同一子实体的189个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在189个单核体中,161个单核体归于4种正常交配型(A1B1,A2B2,A1B2,A2B1)之一。而另外28个可能源于次级重组的单核体可分成另外4个类群。通过以所有可能的组合进行配对杂交,进一步分析了28个单核体的交配型。结果表明,次级重组同时在A因子和B因子中发生,重组值分别为8.5%和11.6%。A因子至少由2个亚基组成而B因子可能由不止2个亚基组成。随后的出菇试验表明,至少含有1个重组体的所有可亲和配对均具有结实能力。

    2006年03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9 ]
  • 细弱绒泡菌的培养及个体发育初探

    刘朴;王琦;

    通过对细弱绒泡菌(Physarum tenerumRex)基物培养和有饲培养的研究,得到了细弱绒泡菌的子实体,观察到细弱绒泡菌个体发育各形态的变化过程,比较了基物培养和有饲培养所得到的子实体的不同。

    2006年03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15 ]
  • 灰树花提取物清除氧自由基的研究

    周昌艳;唐庆九;王军;刘峻;杨焱;

    采用化学发光法比较了灰树花各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灰树花子实体和菌丝体的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均有很好的清除作用,灰树花菌丝体水提物(GFME)、灰树花子实体水提物(GFE)、灰树花子实体水提多糖(GFP)、灰树花子实体碱提多糖(GFAP)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0均小于1.0 mg/mL,其他提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0也均小于3.0 mg/mL。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仅GFME、GFMP、GFE有清除作用,其他的提取物清除作用很弱。

    2006年03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76 ]
  • 茶树品种、叶片生育期和茶叶化学成份对内生真菌的影响

    谢丽华;徐焰平;王国红;杨民和;

    通过茶树品种、叶片龄期及叶片化学成份对茶树内生真菌分布影响的研究,发现:(1)在供试的4个茶树品种中,黄旦的内生真菌分离频率达100%,而福云六号只有7.5%,表明茶树品种不同或遗传背景不同,其叶片中内生真菌的发生存在明显差异。(2)随着茶树叶片的成熟,叶片中内生真菌的种类与数量逐渐增多,与叶片龄期呈正相关,叶片龄期影响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3)不同龄期叶片水浸提液对Colletotrichum、Pestalotiopsis、Guignardia三种茶树上的主要内生真菌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在PDA培养基中添加15%的茶多酚,对此3种内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有所不同,表明茶树叶片的化学成份是影响内生真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6年03期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204 ]
  • 马铃薯晚疫病菌DK98-1和HD01-3无性后代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侯淑英;杜洪忠;杨志辉;朱杰华;赵秀娟;

    在已明确我国存在甲霜灵抗性菌株的基础上,通过单游动孢子分离技术获得马铃薯晚疫病菌DZO1和HZO1无性后代菌系。研究了无性单游动孢子后代菌系的生物学特性及甲霜灵抗性,主要结果如下:对无性后代菌系的菌落形态、生长量和产孢能力进行测定,发现被测的DZO1和HZO1无性后代菌系大部分菌株的生物学性状与亲本菌株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个别菌株的生物学性状与亲本菌株有显著差异,说明晚疫病菌的无性繁殖未引起较大的变异;对后代菌系的甲霜灵抗性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DZO1和HZO1无性后代菌系的甲霜灵抗性水平与其对应的亲本菌株基本相同。

    2006年03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8 ]
  • 膜荚黄芪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鉴定及抑菌活性

    孙月;王琦;

    从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叶中分离出一株内生真菌———瓶霉菌属(Phialophorasp.)。鉴定次生代谢产物中含有皂甙类、多糖类和黄酮类物质,并通过薄层层析证明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粗提物与黄芪植物水煎液的粗提物含有相同的成分。证明发酵液及菌丝体提取物对4种常见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2006年03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39 ]
  • 凹叶厚朴内生真菌研究初报

    陈晔;樊有赋;彭琴;方亮;

    从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subsp.biloba)根、茎、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计28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出13个属。研究表明凹叶厚朴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2006年03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82 ]
  • 杜仲内生真菌类群与分布的初步研究

    王梅霞;张丽;霍娟;陈双林;

    从采自江苏和陕西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组织中共分离获得254株内生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分属于9个属。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杜仲组织中以及从杜仲不同部位组织中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的类群与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2006年03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10 ]
  • 葡萄上两个真菌性病害

    张云霞;刘云龙;

    报道了葡萄上两个国内新记录真菌病害:由茶子小穴壳菌(Dothiorella ribis)引起的熟腐病和败育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引起的根腐病。病害附有症状和病原菌的描述和形态图。

    2006年03期 59-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3 ]
  • 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的生药学研究

    杨树东;包海鹰;

    对胶陀螺药材性状、显微特点、理化特性和分子鉴定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子实体初期呈黄褐色球形,并带有黄棕色麻点,顶端逐渐开裂,产生一至多个不等的裂口,裂口不断扩大,最后整个子实体表面呈黑色皱缩。子囊棒形。外囊盘被由圆形细胞组成,圆形细胞外侧生绒毛,细胞内含类似载色体的物质;中囊盘被由埋在胶质中的交错菌丝组成。采用子囊孢子弹射分离法所得菌丝有橘黄色菌丝和长有棒状等分生孢子的有隔菌丝无色;从子实体组织分离培养的菌丝状,无色,其中生有黑褐色或黄棕色的圆形细胞,呈念珠状。胶陀螺子实体DNA序列与菌丝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9.65%,胶陀螺子实体的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AY789345比对,其同源性为99.80%。

    2006年03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8 ]
  •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网站的建设

    袁高庆;韦继光;赖传雅;李琼科;赵斌;苏小兰;

    在进行区级精品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的编著工作的同时,开展了《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网站的开发设计,提出了网站的设计思路及网站建设的方法,并就其测试效果及性能进行了分析。

    2006年03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5 ]
  • 关于卵菌纲分类地位演变的教学体会

    李明春;魏东盛;邢来君;

    随着学科的发展,卵菌纲(Oomycetes)早已从真菌中划分到藻界或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ia),因此,在真菌学教学中,关于卵菌纲分类地位的变化是一个必须讲解的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较困难的教学点。在这里,就我们授课的内容和体会作一具体介绍,供大家讨论。

    2006年03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53 ]
  • 植物病原真菌学的教学优化与实践

    习平根;姜子德;

    为了加强专业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植物病原真菌学》课程教学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专业思想的培养与教育;(2)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4)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5)科研水平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2006年03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7 ]
  • 关于进化真菌学教学内容的讨论

    邢来君;魏东盛;李明春;

    核酸序列的比较研究使进化真菌学的面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分子系统发育揭示的关系反映出真菌进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真菌系统学反映真菌进化关系的自然系统还有很大的距离,有赖于新物种的不断发现和分子系统发育证据的不断丰富。

    2006年03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1 ]
  • 用科学试验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食用菌实验教学

    贺新生;

    分析原有食用菌实验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食用菌科学试验课程的任务,陈述在食用菌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试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讨论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试验的目的意义。

    2006年03期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5 ]
  •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刘斌;

    从实验教学内容的编排、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成绩的考评等方面对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并对食用菌栽培学教改论文进行了评述。

    2006年03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73 ]
  • 大豆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的营养生理研究

    汪涛;钟荣顺;高智谋;

    2006年03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69 ]
  • 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致病相关基因foABC1的分离

    李敏慧;庄楚雄;姜子德;

    通过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致病突变体B1233的进一步研究,分离了被突变的致病相关基因foABC1,同源性分析及保守结构预测该基因编码一类ABC转运蛋白,其功能可能同稻瘟病菌的ABC转运蛋白一样,负责真菌毒素的泵出,或是像其他真菌的ABC转运蛋白,在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时能忍耐植物因防卫反应所释放的植保素或抗毒素类物质。

    2006年03期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85 ]
  • 高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的分子检测

    梁玮莎;易建平;周而勋;

    根据GenBank上报道的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coenophialum和N.lolii的Nc25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FM1/R1和F3/R652,建立了一套适合于从高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种子中检测内生真菌N.coenophialum和N.lolii的常规PCR和巢式PCR方法。

    2006年03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0 ]
  • 内生真菌及其对宿主植物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谢丽华;王国红;杨民和;

    从植物-真菌的相互作用和植物体内微生态学的角度,综述近年来植物-内生真菌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分析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胁迫下,植物内生真菌对宿主生态适应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特别强调将植物及其内生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重要性,表明植物内生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可以在增强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和人类的压力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6年03期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540 ]
  • 木霉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其机制

    朱双杰;高智谋;

    简要回顾了木霉促进植物生长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木霉促生作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并对木霉促生作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6年03期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7 ] |[阅读次数:544 ]
  • 座壳孢属真菌的分类研究

    邱君志;马慧斐;陈宇熹;

    对昆虫病原真菌座壳孢的功能、资源调查、经典分类发展历程及其传统分类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座壳孢的系统发育等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旨在为澄清该属真菌的种类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2006年03期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04 ]
  • 菌物科学产学研结合模式初探

    魏江春;

    2006年03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