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苑学人撷英

  • 边银丙 教授

    <正>边银丙,1963年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现任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学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菌物学会大球盖菇产业分会和羊肚菌产业分会会长,《食用菌学报》《菌物研究》副主编,《菌物学报》《食药用菌》 编委。曾任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兼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副主任、湖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等职。

    2025年05期 v.23 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学人论坛

  •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与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边银丙;

    食用菌产业在我国乡村振兴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多重因素影响,2020年起产业陷入持续低迷期。为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梳理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行业自身短板与产业低迷核心成因,指出对产业固有短板认知不清、产业基础薄弱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导致行业陷入困境的关键因素。针对食用菌种质资源与菌种质量问题、生长发育与环境调控问题、资源循环利用问题以及产业升级与风险防控问题4个核心科技难题,提出了食用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5个方向:(1)品种遗传改良与菌种质量管控;(2)智慧栽培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3)小宗食用菌高效栽培与珍稀野生菌驯化;(4)替代栽培基质开发与栽培基质循环利用;(5)精深加工技术突破与差异化产品开发。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科技创新目标,提出了科技创新在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新模式创立、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品种培育、新业态孵化与新装备创制,为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v.23 339-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重要食用担子菌子实体发育的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尚俊军;韩启龙;唐利华;杨瑞恒;李燕;龚明;鲍大鹏;

    子实体发育作为食用担子菌栽培中最受关注的生理阶段,其分子调控机制始终是食用菌发育研究中的重点,近年来围绕子实体原基形成、菌盖和菌柄分化、子实体产生的数量和大小以及采后形态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学研究。文章总结了以模式担子菌为研究对象所取得的进展,系统概括了子实体发育分子调控机制的基本模型、重要食用担子菌的子实体发育调控研究进展及其关键调控因子,以期为持续深入开展重要食用担子菌子实体发育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23 348-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专题:食用菌病虫害

  • 灵芝真菌病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郝宇凡;胡惠萍;郭慧阳;何诗淇;施心雨;刘远超;姜明;

    灵芝Ganoderma spp.富含的三萜与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显著的抗癌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其栽培过程中,由于环境卫生管理不足、技术缺陷及连作障碍等因素,导致真菌病害频发,不仅造成子实体产量下降30%~60%,还可能通过病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影响其药用价值,严重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已报道的灵芝主要真菌性病害,包括黄脚病、蛛网病、青霉病、木霉病、毛霉病、曲霉病、链孢霉病及褐腐病,明确各类病害的侵染规律及病原菌环境适应性特征;重点分析了病原菌强环境适应性与协同侵染的共性特点,揭示了灵芝受病原菌侵染后的分子响应机制;进一步比较了物理灭菌、化学杀菌剂施用、生防菌应用、轮作与覆沙栽培等主流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及应用局限性;指出了当前在病原菌鉴定标准化、宿主—病原菌互作机制、病害对灵芝活性成分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未来亟需构建灵芝病害信息数据库与标准化诊断体系,推动病原菌资源系统分类,加强抗病品种选育与绿色防控技术开发,开展病害风险评估与气候、生态因子关联研究,助力灵芝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23 360-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羊肚菌白霉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马天甫;钟雪;王碧悦;韩宏;陈炳;范龙飞;杨顺义;

    为了明确甘肃省临夏地区羊肚菌白霉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及其基础生物学特性,以该地区发病菇体为试验材料,基于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5株菌丝体纯培养物,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田间刺伤接种及室内离体刺伤接种。结果显示,其中4株(ZX-1、ZX-2、WBY-4、WBY-5)为引起羊肚菌白霉病的病原真菌。基于rDNA 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微观结构将其鉴定为长孢假单隔孢Pseudodiploospora longispor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5℃,pH的适应范围较广,在偏碱性条件下生长良好,对酸性条件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在供试碳、氮源中,其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研究结果为羊肚菌连作栽培中白霉病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23 37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食用菌新害螨——同食酪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常用杀螨剂的敏感性分析

    牛梦娜;兰清秀;李辉平;徐平;林金盛;曲绍轩;马林;

    2023年8月,四川省真姬菇工厂化栽培企业遭受严重螨害,发生率高达80%,经鉴定害螨为同食酪螨Tyrophagus communis。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对其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成螨对10种常用杀螨剂的敏感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显微观察结果显示,雌螨躯体囊状、白色至半透明,前背板具1对眼斑,背毛c1和d2较其他背毛短,其中c1略短于d2,足浅褐色、跗节细长。雄螨形态与雌螨相似,但具“S”形阳茎,有2个明显弯曲,远端1/3处反向弯曲。抗虫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真姬菇品种对同食酪螨的抗性存在差异,同食酪螨对来自江苏省和四川省的8个真姬菇菌株为害级别为(2.75±0.5)~(9.0±0),其中5个为感或高感菌株(占比62.5%),1个为抗病和高抗品种(占比25%)。同食酪螨在真姬菇上的发育历期测定结果显示,在24℃、80%相对湿度条件下,该螨在高感菌株白玉菇M4上的发育历期为(10.75±0.96)d,较高抗品种白玉菇1缩短近2d;在高感菌株白玉菇M4和蟹味菇2上,21d种群数量可达到(828±30.1)~(835±52.3)头,而在抗和高抗菌株白玉菇QF01及白玉菇1上仅为(432±14.1)~(526±11.3)头,相差近1倍。温度和品种对同食酪螨种群增长影响的测定结果显示,二者对其种群数量变化均具有显著影响,18℃时同食酪螨种群增长最慢,21℃时增长最快,24℃时显著降低,且同一品种在不同温度下种群数量可相差2倍以上。10种常见杀螨剂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40g/L虫螨腈悬浮剂、45%丙溴磷乳油、30%吡丙·虫螨腈悬浮剂对同食酪螨具有一定毒力,其室内致死中量(LC_(50))分别为0.522,0.909,0.626mg/L。研究结果为同食酪螨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v.23 381-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大棚栽培粗毛纤孔菌主要病虫害调查及鉴定

    贾淞贺;包海鹰;

    对山东省夏津县一处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粗毛纤孔菌栽培大棚进行系统调查,以期为该地区粗毛纤孔菌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和实践指导。采用定点测量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棚内的温湿度条件及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并利用五点取样法统计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率;通过回接试验确定致病病原菌,根据对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显微鉴定及ITS分子测序初步鉴定病原真菌种类;依据形态特征对虫害种类进行鉴别。调查结果显示,大棚内栽培粗毛纤孔菌的主要病虫害为真菌污染、子实体畸形,以及菌蝇和昆虫的污染和啃食危害。对主要病虫害发生率调查发现,第一批粗毛纤孔菌(2024年4—6月)的真菌病害发生率为67%、子实体畸形发生率为0.5%、虫害发生率为14%;第二批粗毛纤孔菌(2024年7—9月)真菌病害发生率为54%、子实体畸形发生率为63%、虫害发生率为25%。经初步鉴定,主要病原真菌为青霉Penicillium gravinicasei、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黄曲霉A. flavus和赭曲霉A. ochraceus,主要虫害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黄缘条马陆Asiomorpha coarctata。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未来防控粗毛纤孔菌病虫害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参考。

    2025年05期 v.23 390-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

  • 糙皮侧耳热激转录因子鉴定及其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于振;麦非凡;刘元栋;胡延如;文晴;戚元成;王风芹;

    为了探究热激转录因子(Hsf)在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胁迫响应以及生长发育中的功能,从糙皮侧耳基因组中鉴定出具有热激转录因子DNA结合结构域(DBD)的5个蛋白,命名为PoHsf1至PoHsf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这5个蛋白均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保守基序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oHsf1、PoHsf4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的ScHsf1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PoHsf2与ScSkn7高度相似。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PoHsf1在原基期、子实体期以及高温胁迫下显著下调,而在低温和氧化胁迫下显著上调;PoHsf2和PoHsf3在原基期显著下调;PoHsf4在高温胁迫下显著上调;PoHsf5在原基期和子实体期显著上调。研究结果为糙皮侧耳热激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功能鉴定奠定了基础。

    2025年05期 v.23 399-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松杉木屑食用菌基质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李清;何可;岳雨鑫;杨世璋;王伟;韦静宜;郭霞;

    我国针叶树木资源丰富,松杉木屑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回顾近40年松杉木屑食用菌基质化利用在木屑成分、预处理方法、栽培品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得出松杉木屑相较于阔叶树木屑,其烯萜类物质含量较高,适宜栽培分离自针叶树上的食用菌品种。通过适当的预处理和控制添加比例,多种食用菌品种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指出了松杉木屑在食用菌基质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何有效降解烯萜类物质及优化预处理方法等,提出了优化以上问题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充分利用松杉木屑资源,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23 408-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

    <正>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由著名真菌学家杨新美教授领衔创办。作为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所在我国食药用菌研究领域承担了推动学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和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科学研究:研究所聚焦食用菌领域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0余项。构建了香菇种质资源库,搭建基因组分析平台,解析了香菇基因组特征和旱熟率产抗逆性状遗传构成。建立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研究抗杂性和耐热性分子机制,创建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开展香菇表型组研究,研制出香菇菌棒菌落表型图像采集装置。系统开展了香菇菌棒病烂病、香菇病毒病、平菇黄斑病、毛木耳疣疤病及羊肚菌连作障碍等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创制iMushroom综合解决方案,实现香菇栽培环境智能化、精准化控制。研发出多种新型传感器、垂蒸智能采收演示版机器人和激光发射机自动装调系统筹装备。获得多项国家或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60余篇,其中香菇遗传学领域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2篇。

    2025年05期 v.23 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