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力古尔;李海蛟;包海鹰;李玉;
本文在《菌物学报》2014年33卷3期发表的“中国毒蘑菇名录”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排除错误鉴定、错误引用和吸纳名称改变,以及2014年以来发表的毒蘑菇新物种等,收录了我国毒蘑菇660种(包括14目、不包含未定科的58科、161个属),列出中文名称、拉丁学名、记载或调查案例中的中毒类型及相关文献,纠正了以往文献中出现的毒蘑菇的拉丁学名,为毒蘑菇中毒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2024年04期 v.22 30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1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 ] - 曾念开;董全英;
中国牛肝菌目真菌物种多样性丰富,其中不乏有毒的种类。在长期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整理了我国牛肝菌目的有毒真菌,共计70种(含1变种),同时列出了各种有毒真菌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地理分布、中毒类型及毒性依据。对不合格发表的有毒真菌名称毒硬皮马勃原变种Scleroderma venenatum var. venenatum和毒硬皮马勃大孢变种S. venenatum var. macrosporum进行修订,使其合格化。为牛肝菌目有毒真菌的中毒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2024年04期 v.22 32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吉品;姚群梅;余成敏;李海蛟;陈冲贵;毕晓丽;钟加菊;
楚雄州是云南省蘑菇中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蘑菇中毒的时空分布、临床分型及常见毒蘑菇物种尚不完全清楚。对2014—2023年楚雄彝族州人民医院收治的315例住院患者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蘑菇中毒时间集中在6—9月(占比92.38%),死亡时间集中在7—8月(占比93.10%),死亡29例(9.21%)。中毒及死亡事件在楚雄州8县2市均有分布,中毒人数排在前5位的地区分别是楚雄市(37.46%)、牟定县(13.65%)、大姚县(12.38%)、南华县(10.79%)和禄丰市(8.89%),死亡人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是楚雄市(31.03%)、禄丰市(20.69%)、牟定县(17.24%)、大姚县(10.34%)和双柏县(10.34%)。共涉及7个临床分型:急性肝损害型(116例、死亡24例),急性肾衰竭型(30例、死亡1例),神经精神型(69例),胃肠炎型(59例),光过敏性皮炎型(21例),横纹肌溶解型(12例、死亡2例),未确定型(8例、死亡2例)。47起中毒事件鉴定出29种毒蘑菇,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导致15例中毒4例死亡,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导致3例中毒2例死亡,毒沟褶菌Trogia venenata导致7例中毒、院外死亡3例,以上3种是楚雄州最危险的剧毒蘑菇物种;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导致2例中毒,为楚雄州首次报道的中毒物种;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导致8例中毒,是楚雄州常见的神经精神型蘑菇物种;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a导致6例中毒,是楚雄州造成光过敏性皮炎型中毒的唯一物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楚雄州蘑菇中毒的分布特点,为后续蘑菇中毒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04期 v.22 33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张成花;刘萌;王刚正;李泰辉;邓旺秋;
灰盖粉褶鹅膏Amanita griseorosea是鹅膏属檐托鹅膏组的一种剧毒鹅膏,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其子实体内所含的毒素种类、含量,及编码基因尚待深入研究。通过甲醇提取、液质联用LC-MS检测方法对其毒素种类和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该鹅膏物种中仅检测到了α-amanitin,其平均含量为(2 815.70±835.93)μg/g。通过MSDIN家族基因简并引物对灰盖粉褶鹅膏环肽编码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克隆测序,获得了7条环肽编码基因序列。序列比对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中1条编码α-amanitin,1条编码已报道的未知环肽,其余5条均编码未报道的新环肽。研究结果为后期深入了解灰盖粉褶鹅膏毒性、环肽合成能力及挖掘更多新的环肽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4年04期 v.22 342-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蝶;宋超;赵卉;郭鸿莹;赵天星;包海鹰;
为探究鹿花菌属Gyromitra Fr.真菌的毒性,对采自新疆和贵州的4种鹿花菌属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LC-MS/MS)对鹿花菌属真菌进行23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化合物的检测及含量测定。经鉴定4种鹿花菌分别为大鹿花菌G. gigas、球孢鹿花菌G. sphaerospora、毒鹿花菌G. venenata和新疆鹿花菌G. xinjiangensis。检测结果表明:在4种鹿花菌属真菌中检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 3种有毒有害化合物,其中大鹿花菌、新疆鹿花菌和毒鹿花菌中含有DBP、DIBP、DEHP,球孢鹿花菌中含有DBP、DIBP。4种鹿花菌属真菌中所含的PAEs类化合物均超过我国规定的最大限量。研究结果提供了4种鹿花菌属标本宏观和微观特征的详细描述,补充了本属物种的部分形态特征,通过检测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为鹿花菌属物种的毒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年04期 v.22 350-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