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孢融合性实验法鉴定采自四川北部的小孔异担子菌(英文)

    戴玉成,Kari Korhonen

    在四川北部九寨沟和黄龙保护区的云杉、松树和铁杉上发现异担子菌 ,并从 6号标本中分离到 73个单孢菌株。在每个标本中随机选取 2个菌株分别与欧洲的原始多年异担子菌、小孔异担子菌和冷杉异担子菌的单孢菌株进行融合性交配。试验表明 ,这 6号标本都是小孔异担子菌。四川的菌株与欧洲的原始多年异担子菌交配不融合 ,而与欧洲的小孔异担子菌完全融合 ,并在交配后的菌落中形成锁状联合 ,且在交配的菌落中不产生拮抗线。虽然四川的菌株与欧洲的冷杉异担子菌有较高的融合性 ,但这些交配大部分为单项交配 ,即只在四川一侧的菌落中产生锁状联合 ,而且在交配的菌落中多数产生拮抗线。研究样品全部采自天然林 ,小孔异担子菌在四川经营林分中的致病性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2004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1 ]
  • 不同碳氮比对薄盖灵芝液体培养的影响

    宋爱荣,田雪梅,谢艳萍

    采取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碳氮比对薄盖灵芝 [Ganodermacapense (Lloyd)Teng]液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氮量固定的情况下 ,随碳量的增加 ,薄盖灵芝菌丝体干重逐渐增大 ,各处理发酵液的pH值呈“上升→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 ;当碳量固定时 ,各处理的pH值变化基本呈“双峰”型。不同碳氮比对薄盖灵芝液体发酵影响较大 ,通过对菌丝生长量、pH值的测定以及对发酵液及菌球培养性状的观察 ,认为碳氮比在 2 0∶1~ 4 0∶1(C3~C7)对薄盖灵芝的液体发酵均较适宜。其中以 30∶1(C5 )为最适宜 ,在此条件下 ,终止发酵的pH值为 3 4 ,菌球数量虽为 113个 10mL发酵液 ,但菌丝体干重为 6 83 4mg dL。发酵液澄清度高 ,呈真溶液状 ,菌球大小均匀。

    2004年02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1 ]
  • 红皮云杉外生菌根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宋瑞清,吴克

    通过对红皮云杉 (PiceakoraiensisNakai) 4种外生菌根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确定 4种外生菌根菌的生长所需最适温度、最适碳源、最适氮源以及最适pH值 ,以便应用于菌种的大量生产。试验结果表明 :林地蘑菇 (AgaricussilvaticusSchaeff.)和菌株L15生长最适温度相对较高 ,均为 30℃ ,属于耐高温菌 ;而菌株 0 31和菌株 0 0 9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 2 5℃和 2 0℃ ,属于中温菌。各菌株生长所需最适pH值均为 6 5。林地蘑菇生长所需最佳碳源为麦芽糖和蔗糖 ;菌株 0 0 9生长所需最佳碳源为蔗糖 ;菌株L15和菌株 0 31生长所需最佳碳源为葡萄糖。除菌株 0 0 9生长所需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外 ,其余菌株生长所需最佳氮源均为天门冬酰氨。

    2004年02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4 ]
  • 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的超微结构观察(英文)

    吕国忠,杨红,曲波,黄国坤,陈伟之,Paul Cannon

    20 0 3年在沈阳的三裂叶豚草 (AmbrosiatrifidaL .)上发现了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 (PucciniaxanthiiSchwein .f.sp .ambrosia trifidaeS .W .T .Batra) ,这是在我国三裂叶豚草上发现的一种新病菌。试验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该锈菌的冬孢子和吸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

    2004年02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98 ]
  • 亚油酸产生菌诱变育种

    朱国胜,刘作易,雷帮星,廖国会

    采用紫外线复合氯化锂诱变一株产亚油酸真菌拟青霉 3#B ,选出高产株B3a10。其摇瓶发酵生物量达 10 0 75g L ,脂含量达 6 0 0 0 0 % ,油酸 1.876g L ,亚油酸 1.85 4g L ,γ 亚麻酸 6 9 0 0 0mg L ,二十二碳六烯酸32 0 0 0mg L。油酸、亚油酸、γ 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分别比出发菌株 3#B(95 8mg L)提高了 82 0 ,896 ,30 ,2mg L。

    2004年02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7 ]
  • 土壤中辣椒疫霉分离方法的研究与量化测定

    孙文秀,贾永键,秦乃花,张修国

    从杭州、西安、广州及武汉等辣椒病田分别采集土样 ,室内晾干研碎后 ,用选择性培养基 ,采用土壤稀释平板法和组织诱饵法分离辣椒疫霉 (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 ,并对土壤中辣椒疫霉的密度进行量化处理。结果表明 ,利用选择性燕麦培养基 ,采用土壤稀释平板法可分离获得大量的辣椒疫霉菌株 ,而且辣椒连作田的辣椒疫霉菌密度高于轮作田。组织诱饵法试验结果表明 ,辣椒叶片诱集效果最好 ,其次是辣椒果实。

    2004年02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95 ]
  • 长白山主要食药用木腐真菌多样性及其保育

    图力古尔,戴玉成

    木腐真菌是真菌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人类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在开发利用此类真菌的同时应对它们的保育引起足够重视。真菌多样性的保育有 2种方式 ,即以保护栖息环境为主的就地保育和以菌种保藏、人工驯化为主的异地保育。长白山地区木腐菌的异地保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就地保育措施方面仍缺乏经验。

    2004年02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407 ]
  • 赣西北食(药)用菌的种质资源

    陈晔,罗敏,许祖,李军,方亮

    报道了赣西北地区的食 (药 )用真菌 12 4种 ,其中 7种为江西的新记录种。为本地区大型野生真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2004年02期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2 ]
  • 模糊数学在平菇品种选育决策中的应用

    郑跃玲

    应用模糊数学对 7个平菇品种进行模糊判决 ,结果表明 :在权重偏重于生物学效率的凸模糊判决中平菇 17- 2为首选。而在权重相等的模糊判决中平菇 99号为首选。对平菇 99号进行综合评判的结果为某类菇农对该品种很喜欢。

    2004年02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4 ]
  • 人工培养冬虫夏草研究

    俞永信

    冬虫夏草 [Cordycepssinensis (Berk .)Sacc .]是名贵中药和珍稀滋补品 ,是由其无性型中国被毛孢 (Hir sutellasinensisX .J .Liu ,Y .L .Guo ,Y .X .Yu&W .Zeng)侵染蝠蛾属 (Hepialusspp .)幼虫形成的菌虫复合体 ,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和甘肃等地的海拨 35 0 0~ 5 0 0 0m高寒灌丛草甸。自 1980年至今持续进行冬虫夏草的人工培养研究 ,分离获得了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菌株 ,经鉴定为中国被毛孢新种 ,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培养试验 :在培养基上能产生子座 ;低海拔环境下规模化室内饲养寄主昆虫成功 ,人工条件下 1年可完成寄主昆虫一个生活周期 ,且幼虫个体大 ;室内人工培养冬虫夏草取得成功。

    2004年02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456 ]
  • 中国毁丝霉属嗜热型真菌两新记录种

    王冬梅,李多川,赵春青

    对在山东、陕西及云南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研究 ,鉴定出毁丝霉属 (MyceliophthoraCost)中的 2个嗜热型真菌新记录种 ,即弗格斯毁丝霉 [M .fergusii(vanKlopotek)vanOorschot]和嗜热毁丝霉 [M .thermophila (Apinis)vanOorschot],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凭证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 (HSAUP)。

    2004年02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40 ]
  • 高山弯颈霉(Tolypocla dium nubicola),中国弯颈霉属一新记录种

    韩燕峰,梁宗琦,初华丽

    报道了分离自土壤的一个弯颈霉属新记录种 ,即高山弯颈霉 (TolypocladiumnubicolaBissett)。其主要鉴别特征是 :①在查氏培养基上 ,2 5℃ ,14d ,直径达 30~ 35mm ,平展 ;②瓶梗直接着生于菌丝或简单的分生孢子梗上 ,有再育现象 ,基部拟椭圆形膨大或球形膨大 ,(2 .6~ 7.2 ) μm× (1.3~ 3.2 ) μm ,颈部细长 ,常弯曲 ,(3.0~6 .3) μm×0 .3μm ;③分生孢子单生 ,柱状至椭圆形 ,(1.6~ 3.8) μm× (0 .8~ 1.2 ) μm ,外无黏液层。

    2004年02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41 ]
  •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刘春辉,陈体强,林跃鑫

    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 ,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生长特性、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文献中称为“桑黄”[包括 :鲍氏针层孔菌 (Phellinusbaumii)、火木针层孔菌 (P .igniarius)、裂蹄针层孔菌 (P .linteus) 3种 ]的药用菌子实体、发酵菌丝体、发酵胞外物的研究进展。结果 :桑黄的人工栽培 (日本、韩国学者采用的室外荫棚段木埋畦栽培法 ) ,固体、液体发酵培养均已获成功。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子实体、菌丝体多糖以及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 ,此外还有黄酮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甾醇类化合物。其子实体、菌丝体及提取物 (主要为多糖 )、胞外多糖在抗发炎、抗氧化、抑制肿瘤生成、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方面有显著的功效。桑黄的各种产品 (包括 :子实体、菌丝体微粉末、提取物浸膏、桑黄茶、桑黄口服液等 )市场需求量很大 ,表明桑黄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4年02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450 ]
  • 大型真菌分子生物学实验材料的保存方法介绍

    张丽芳,杨祝良

    介绍了几种保存大型真菌分子生物学实验材料的方法 ,用这几种方法所保存的材料提取的基因组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 (DNA)质量适于系统生物学及其他分子生物学研究之用。

    2004年02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