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枝孢属4个吉林省新记录种

    翟凤艳;刘英杰;李玉;

    记录枝孢属(Cladosporium Link)4个吉林省新记录种:连翘枝孢(C. forsytiae Z.Y.Zhanget T.Zhang)、三宅枝孢(C.miyakei Saccardoet Trotter)、柳枝孢(C.salicis Moseszet Smarods)、黑星状枝孢(C.venturicides Saccardo)。文中对这些种分别进行了描述,并附有线条图。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HMJAU)。

    2009年02期 v.7 63-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枝孢属4个吉林省新记录种

    翟凤艳;刘英杰;李玉;

    记录枝孢属(Cladosporium Link)4个吉林省新记录种:连翘枝孢(C. forsytiae Z.Y.Zhanget T.Zhang)、三宅枝孢(C.miyakei Saccardoet Trotter)、柳枝孢(C.salicis Moseszet Smarods)、黑星状枝孢(C.venturicides Saccardo)。文中对这些种分别进行了描述,并附有线条图。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HMJAU)。

    2009年02期 v.7 63-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一新记录属—双聚散霉属(英文)

    许俊杰;

    文中详细描述和报道了来自山东省沂源县沂山土壤中的一个中国新记录属—双聚散霉属(Dicyma Boulanger)和中国新记录种—青褐双聚散霉[Dicyma olivacea(Emoto & Tubaki)von Arx]。

    2009年02期 v.7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一新记录属—双聚散霉属(英文)

    许俊杰;

    文中详细描述和报道了来自山东省沂源县沂山土壤中的一个中国新记录属—双聚散霉属(Dicyma Boulanger)和中国新记录种—青褐双聚散霉[Dicyma olivacea(Emoto & Tubaki)von Arx]。

    2009年02期 v.7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橘黄裸伞子实体个体发育研究

    宋超;图力古尔;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发育时期橘黄裸伞的原基或幼子实体进行个体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橘黄裸伞原基的第一个形态分化是下部边缘菌丝平行排列进行垂直生长,形成菌柄;然后边缘菌丝迅速向外生长,外菌幕形成,菌盖原基生长,在菌盖原基下部观察到菌褶腔,菌褶腔上部连续排列着栅栏细胞;在菌褶形成过程中,囊状体在尖端上聚集,说明菌褶的生长点在与菌盖组织相连的基部而不是尖端;内菌幕由内菌幕原基、菌盖边缘平行向下生长的菌丝和菌柄上部边缘平行向外生长的菌丝共同发育形成,由于内菌幕与菌柄组织的同源性,菌环不易脱落。橘黄裸伞属于半被果型中的双菌幕发育型,发育顺序表明其为菌柄发育型。

    2009年02期 v.7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9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橘黄裸伞子实体个体发育研究

    宋超;图力古尔;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发育时期橘黄裸伞的原基或幼子实体进行个体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橘黄裸伞原基的第一个形态分化是下部边缘菌丝平行排列进行垂直生长,形成菌柄;然后边缘菌丝迅速向外生长,外菌幕形成,菌盖原基生长,在菌盖原基下部观察到菌褶腔,菌褶腔上部连续排列着栅栏细胞;在菌褶形成过程中,囊状体在尖端上聚集,说明菌褶的生长点在与菌盖组织相连的基部而不是尖端;内菌幕由内菌幕原基、菌盖边缘平行向下生长的菌丝和菌柄上部边缘平行向外生长的菌丝共同发育形成,由于内菌幕与菌柄组织的同源性,菌环不易脱落。橘黄裸伞属于半被果型中的双菌幕发育型,发育顺序表明其为菌柄发育型。

    2009年02期 v.7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9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万宇;图力古尔;李玉;

    在内蒙古阿尔山地区采集到大型真菌标本205种,隶属于2门5纲13目44科89属,其中子囊菌门3纲3目4科4属7种,担子菌门2纲10目40科85属198种。记载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黄盖环柄菇(拟)Lepi-ota flava Beeli和亚托丝盖伞(拟)Inocybe subvolvata Hongo,73个内蒙古新记录种。凭证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2009年02期 v.7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万宇;图力古尔;李玉;

    在内蒙古阿尔山地区采集到大型真菌标本205种,隶属于2门5纲13目44科89属,其中子囊菌门3纲3目4科4属7种,担子菌门2纲10目40科85属198种。记载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黄盖环柄菇(拟)Lepi-ota flava Beeli和亚托丝盖伞(拟)Inocybe subvolvata Hongo,73个内蒙古新记录种。凭证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2009年02期 v.7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金银忍冬白粉菌及其重寄生菌的报道

    孔涛;梁晨;逄蕾;李宝笃;

    通过对来自中国青岛金银忍冬的调查,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种——金银忍冬白粉菌(Erysiphe caprifoli-acearum var. caprifoliacearum)并在其上首次发现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根据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显微拍照。研究标本保存于青岛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HMQAU)。

    2009年02期 v.7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金银忍冬白粉菌及其重寄生菌的报道

    孔涛;梁晨;逄蕾;李宝笃;

    通过对来自中国青岛金银忍冬的调查,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种——金银忍冬白粉菌(Erysiphe caprifoli-acearum var. caprifoliacearum)并在其上首次发现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根据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显微拍照。研究标本保存于青岛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HMQAU)。

    2009年02期 v.7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草坪草离蠕孢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张婕;迟明亮;刘淑艳;

    对草坪离蠕孢叶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由禾草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该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5℃,而孢子的致死温度则为55℃;该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中性偏酸性的条件对菌丝的生长有利,而pH值为8.0时最易产孢;各碳源对菌丝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不同碳源对产孢量的影响很大,单糖和双糖利于产孢,多糖对产孢的影响不大。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非常重要,无机氮效果较好,硝态氮好于氨态氮,有机氮效果最差。花粉、叶面物质和草坪草汁液可促进孢子萌发。

    2009年02期 v.7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草坪草离蠕孢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张婕;迟明亮;刘淑艳;

    对草坪离蠕孢叶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由禾草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该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5℃,而孢子的致死温度则为55℃;该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中性偏酸性的条件对菌丝的生长有利,而pH值为8.0时最易产孢;各碳源对菌丝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不同碳源对产孢量的影响很大,单糖和双糖利于产孢,多糖对产孢的影响不大。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非常重要,无机氮效果较好,硝态氮好于氨态氮,有机氮效果最差。花粉、叶面物质和草坪草汁液可促进孢子萌发。

    2009年02期 v.7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炭团菌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的抑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宋瑞清;高海燕;

    采用水提和酯提2种方式提取炭团菌液体培养菌液中高效抑制樟子松枯梢病菌活性物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采用悬滴法测定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炭团菌液体培养菌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稳定性试验选用紫外线、温度、pH、氧化剂与还原剂以及贮存时间5个因子。结果表明:炭团菌液体培养菌液的5种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达到73.20%;乙酸乙酯提取物、超声波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超过90%。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自然环境下的紫外线、温度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并且有一定的抗氧化还原能力和良好的耐热性,长期贮存不影响其抑菌活性,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很好的应用前景。

    2009年02期 v.7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炭团菌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的抑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宋瑞清;高海燕;

    采用水提和酯提2种方式提取炭团菌液体培养菌液中高效抑制樟子松枯梢病菌活性物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采用悬滴法测定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炭团菌液体培养菌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稳定性试验选用紫外线、温度、pH、氧化剂与还原剂以及贮存时间5个因子。结果表明:炭团菌液体培养菌液的5种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达到73.20%;乙酸乙酯提取物、超声波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超过90%。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自然环境下的紫外线、温度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并且有一定的抗氧化还原能力和良好的耐热性,长期贮存不影响其抑菌活性,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很好的应用前景。

    2009年02期 v.7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黑木耳亲本、单核、杂交菌株鉴定的研究

    韩增华;张丕奇;戴肖东;孔祥辉;马庆芳;张介驰;

    应用荧光核染色技术、酯酶同工酶鉴定技术,对黑木耳亲本双核菌株、原生质体单核菌株和单-单杂交菌株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荧光核染色技术可快速有效地鉴定获得菌株的核相,酯酶同工酶技术可准确地区分单核菌株及杂交新菌株的不同核型,研究得到1个酶带差异显著的新菌株。

    2009年02期 v.7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黑木耳亲本、单核、杂交菌株鉴定的研究

    韩增华;张丕奇;戴肖东;孔祥辉;马庆芳;张介驰;

    应用荧光核染色技术、酯酶同工酶鉴定技术,对黑木耳亲本双核菌株、原生质体单核菌株和单-单杂交菌株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荧光核染色技术可快速有效地鉴定获得菌株的核相,酯酶同工酶技术可准确地区分单核菌株及杂交新菌株的不同核型,研究得到1个酶带差异显著的新菌株。

    2009年02期 v.7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黑木耳Au185菌株一个SCAR标记的建立

    马庆芳;张丕奇;戴肖东;韩增华;孔祥辉;刘佳宁;张介驰;

    在对60个供试黑木耳菌株RAPD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黑木耳菌株Au185的RAPD特异性标记,将其克隆、测序,应用Primer5.0软件设计相应的特异引物对SC38-1,将RAPD特异性标记转化为黑木耳菌株Au185的稳定方便的SCAR标记,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出黑木耳菌株Au185。

    2009年02期 v.7 104-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黑木耳Au185菌株一个SCAR标记的建立

    马庆芳;张丕奇;戴肖东;韩增华;孔祥辉;刘佳宁;张介驰;

    在对60个供试黑木耳菌株RAPD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黑木耳菌株Au185的RAPD特异性标记,将其克隆、测序,应用Primer5.0软件设计相应的特异引物对SC38-1,将RAPD特异性标记转化为黑木耳菌株Au185的稳定方便的SCAR标记,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出黑木耳菌株Au185。

    2009年02期 v.7 104-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杏鲍菇菌丝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及培养条件优化

    金周雨;李艳丽;王雪;

    以马铃薯葡萄糖综合培养基(PDP)为基础培养基,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杏鲍菇菌丝体多糖发酵条件,对接种量、摇床转速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多糖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苯酚—浓硫酸法进行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接种量为每瓶1块直径为1cm的菌块,转速为140r/min,培养时间为8d。此时杏鲍菇菌丝体多糖含量最高,为75.1mg/g。

    2009年02期 v.7 109-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杏鲍菇菌丝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及培养条件优化

    金周雨;李艳丽;王雪;

    以马铃薯葡萄糖综合培养基(PDP)为基础培养基,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杏鲍菇菌丝体多糖发酵条件,对接种量、摇床转速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多糖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苯酚—浓硫酸法进行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接种量为每瓶1块直径为1cm的菌块,转速为140r/min,培养时间为8d。此时杏鲍菇菌丝体多糖含量最高,为75.1mg/g。

    2009年02期 v.7 109-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配方工厂化栽培金针菇研究

    林兴生;林衍铨;林占熺;

    以蔗渣配方工厂化栽培金针菇为对照,比较不同配方对菌丝长势、生长周期、袋单产及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草(本试验用五节芒,在配方中分别占15.0%、22.5%、45.0%,即用五节芒分别代替30%、50%、100%的蔗渣)配方在菌丝长势、生长周期、袋单产及产品质量上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木屑配方菌丝长势比对照差,生长周期比对照长5~11d,每袋产量比对照低20~72g,A级品比对照少4%~13%,与对照差异显著;表明用菌草替代蔗渣工厂化栽培金针菇是可行的。利用菌草工厂化栽培金针茹每袋可节约成本0.1元,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9年02期 v.7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配方工厂化栽培金针菇研究

    林兴生;林衍铨;林占熺;

    以蔗渣配方工厂化栽培金针菇为对照,比较不同配方对菌丝长势、生长周期、袋单产及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草(本试验用五节芒,在配方中分别占15.0%、22.5%、45.0%,即用五节芒分别代替30%、50%、100%的蔗渣)配方在菌丝长势、生长周期、袋单产及产品质量上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木屑配方菌丝长势比对照差,生长周期比对照长5~11d,每袋产量比对照低20~72g,A级品比对照少4%~13%,与对照差异显著;表明用菌草替代蔗渣工厂化栽培金针菇是可行的。利用菌草工厂化栽培金针茹每袋可节约成本0.1元,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9年02期 v.7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菌根学研究新进展(英文)

    刘润进;黄艺;林先贵;

    菌根学是菌物学的一个新的分枝学科,是菌物学与植物学的杂交学科或边缘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由于菌根是真菌与植物之间形成的最广泛的共生体,分布于各陆地生态系统中,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可持续生产力具有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注菌根学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而德国是最早研究菌根的国家。近年来,菌根学进展迅速,文中简要介绍了菌根学研究概况及最近10年来的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资源与多样性、生长发育与生理功能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和研究热点,探讨了未来10年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2009年02期 v.7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菌根学研究新进展(英文)

    刘润进;黄艺;林先贵;

    菌根学是菌物学的一个新的分枝学科,是菌物学与植物学的杂交学科或边缘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由于菌根是真菌与植物之间形成的最广泛的共生体,分布于各陆地生态系统中,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可持续生产力具有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注菌根学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而德国是最早研究菌根的国家。近年来,菌根学进展迅速,文中简要介绍了菌根学研究概况及最近10年来的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资源与多样性、生长发育与生理功能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和研究热点,探讨了未来10年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2009年02期 v.7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