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 of Professor John Webster

    A.J.S.Whalley;Roy Watling;

    <正>This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Fungal Research sponsored by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he My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is dedicated to John Webster,1 9 2 5-2014,one of the stalwarts of mycology over many years.Former colleagues,students and friends have come together with a series of papers which demonstrate the many aspects of mycology John introduced them to over his active and profitable

    2015年04期 v.13 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忆John Webster先生二三事

    李玉;

    <正>Webster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看着办公室里摆放着他的照片,不禁让我思绪万千,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起我们的一些点滴往事,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他的笑貌音容犹在眼前耳边!一、初识Webster教授恰好在20年前,我在英国皇家植物园(Kew)作访问研究,是年4月是英国菌物学会百年大庆。

    2015年04期 v.13 187-192+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约翰·韦伯斯特专访:生涯和菌物学洞察力(英文)

    Roland W.S.Weber;

    <正>John Webster(1925-2014)was perhaps the last universal mycologist conducting research on all major groups of fungi and in several different research disciplines.He was also an inspirational teacher of mycology t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and a highly efficient administrator.By way of an obituary,an interview conducted with him in April 2009 is publish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This interview fea-

    2015年04期 v.13 19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菌物学新旧的纽带(英文)

    Roy Watling;

    <正>John Webster in lectures to his students and discussions with colleagues always emphasized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to mycology,exemplified in his books[1].He always highlighted historic details both in nomenclature and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icacies of fungal biology as admirably shown in his editing of Ainsworth’s Brief Biographies of British

    2015年04期 v.13 205-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约翰·韦伯斯特:来自植物病理学家的赞赏(英文)

    Stefan Buczacki;

    <正>Appropriately for a man whose name is 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quatic fungi,John Webster first came my way under water.I quite literally bumped into him when he was a large semi-submerged object barring my way across the swimming pool of a hall of resid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Tampa.We were both there as delegates to the Sec-

    2015年04期 v.13 21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约翰·韦伯斯特——同事,良师益友,菌物学家(英文)

    Nicholas J.Talbot;

    <正>John Webst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Exeter as a mentor,a colleague an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fungal biologists.My first encounter with John Webster was as a young Lecturer,newly appointed in late 1993 to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Exeter.I spoke to John about joining him on one

    2015年04期 v.13 21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木腐担子菌间多物种的交互作用(英文)

    Selin Toledo;Jennifer Hiscox;Melanie Savoury;Lynne Boddy;

    腐木担子菌菌丝拮抗是真菌菌群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时菌丝拮抗已有研究,且其中大多集中在两种交互作用上,而不是像自然界中发生的多物种交互作用。不同时期真菌演替菌群间的三方交互作用模式在琼脂培养基上被建立,揭示了与真菌两两互作不同的三方交互作用结果。进一步研究显示,物种空间定位也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两个竞争菌群中菌群边缘菌丝比两者之间的菌丝更易竞争成功。然而,麦芽糖培养基实验显示额外增添的营养并未影响两两相互作用的结果。拮抗策略的差异显而易见,比如原毛平菌菌索是竞争者的过度生长的结果,而毛韧革菌的菌丝是受抑制生长的结果,但这些策略与以往的研究报道不同,很可能是培养基质的不同导致的,今后可将不同的天然木质资源进行组合来验证。

    2015年04期 v.13 217-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采用统一命名的热带多型性地衣生Koordersiella属(异名:Hansfordiellopsis)的分类概要(英文)

    David L.Hawksworth;

    对同一菌物不同形态型分别命名的做法于2011年结束,这就需要对非地衣化的多型性子囊菌和担子菌采用统一的命名。地衣生的Koordersiella属因此也只需要单一的名称,而后发表的Hansfordiellopsis就是该属的异名。此属共有5个种,包括在此发表的2个新组合:K.tenuissima和K.variegate combs.Nov.。本文列举了该属的地衣寄主和已报道的地理分布,同时也提供了已被接受的物种检索表。此外,在Hansfordiellopsis下发表的1个种和在Koordersiella下发表的2个种,因与该属的模式种显然为不同的属而被排除。由于缺乏分子序列数据,Koordersiella属在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中的系统学地位目前仍然不明确。

    2015年04期 v.13 227-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粪生炭角菌科的分布和发生(英文)

    Michael J.Richardson;

    粪生菌物和炭角菌科真菌是约翰·韦伯斯特先生钟爱的众多菌物类群中的2个。大多数的炭角菌是腐生的或具弱致病性,还有一些是内生菌。炭角菌是世界性分布真菌,主要生长在被子植物的木质部分。目前所研究的大多数炭角菌都生长在这些基质上。炭角菌科下约有75个属,其中4个属是粪生的,且目前主要有关其分类方面的研究,而对鹿角菌的总体分布、发生规律和生态学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采集到的1 386份草食动物粪便样品为材料,通过湿室培养和检验,共获得12 326个记录,其中255个为粪生炭角菌,作者对这些炭角菌的发生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及对其形态进行了补充观察。

    2015年04期 v.13 23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嗜热菌与堆肥:老技术的新见解(英文)

    Geoffrey D.Robson;

    应用不依赖于培养方法的分子技术,研究堆肥中真菌群落的组成及其随温度变化的现象,正在修正以往人们对堆肥过程中重要真菌类群的认识。另外,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利用虽有限,但已经较先前开始时揭示出更大、更多样化的菌物群落特异性。嗜热菌物种的数量,潜在地促进了先前研究的非特异性嗜热菌物种被大量发现,这些菌物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技术应用潜能。

    2015年04期 v.13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两个大陆的传说(英文)

    Nuttika Suwannasai;Cherdchai Phosri;Ek Sangvichien;Prakitsin Sihanonth;Nutthaporn Ruchikachorn;Margaret A.Whalley;Yi-Jian Yao;Anthony J.S.Whalley;

    炭角菌科成员在自然界中的广泛留存增加了人们更精确地记录其存在的信心,对东南亚和中国的研究显示了该科许多新种和新记录。本文详细地比较了该科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种类的寄主和生境等信息,并且探讨了炭角菌科全球分布的一般特点。

    2015年04期 v.13 24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菌物:死海不死(英文)

    Hans Peter Molitoris;

    东非裂谷北端的死海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它代表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深的洼地,在众多的水体中,它的盐度最高,高达33%。如今,在死海南部的盐被用于工业回收。约旦河是死海的主要水源。由于农业和工业大量使用死海的水,以及自然蒸发,其水位每年减少约1 m。自古以来死海一直以其治疗的功能而闻名,近年来死海已成为一个旅游圣地(马察达,谷木兰)。"死海"的名字意味着不适宜居住和致命的地方。到目前为止,只有较低等的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在死海中生存。为了找到更高级的生物,如丝状真菌,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以色列、乌克兰、德国)共同对死海中的高级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在不同的水质类型、矿化度和孵化温度条件下,在琼脂培养皿中测试其生长特性、酶活性和染料的降解作用(自我清除活性的指示反应)。总之,作为假设,许多不同分类系统和生态群丝状真菌的菌株都已被鉴定,并针对其生长特性、酶活性和染料降解能力进行研究。正如题目所言:死海不死!由此,《旧约》称之为"盐海",不是"死海",所以,我们可以确信的说:"圣经毕竟是正确的"。

    2015年04期 v.13 25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假球壳科Comoclathris属一新种(英文)

    Dhanushka N.Wanasinghe;Jones E.B.Gareth;Erio Camporesi;Kevin D.Hyde;

    为了建立具砖格状子囊孢子的座囊菌进化关系并解决其多系群的问题,我们通过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其自然的分类系统。本文描述了具有砖格状子囊孢子的一个新种Comoclathris lini。采用LSU、SSU和ITS序列进行的多基因联合分析表明,所有的Comoclathris属菌株聚在同一单系进化支上,其中包括了由C.lini新种菌株组成的单独分支。文中为新种提供了图示,并与Comoclathris属其他种及多孢子菌属各种进行了比较。

    2015年04期 v.13 260-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鉴定曲霉属Flavi组和Fumigati组的一些种(英文)

    Sophie De Respinis;Sonja WeiBenhorn;Philipp P.Bosshard;Mauro Tonolla;Liliane Petrini;Orlando Petrini;

    一些曲霉是主要的食物腐败菌及人的病原体,特别是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本研究评价了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一些临床和环境中重要的Flavi组和Fumigati组曲霉,进行鉴定的可能性,并将结果与形态学及测序结果(ITS区和部分-tubulin和钙调蛋白基因)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曲霉中34个Flavi组菌株和30个Fumigati组菌株的质谱分析,来建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数据库。对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表明Fumigati组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结果与系统发育结果完全一致;Flavi组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将A.flavus,A.oryzae,A.sojae和A.parasiticus分开的效果比测序方法好。随后,再选取用于验证数据库的50个菌株中49个(98%)菌株用质谱数据得到正确鉴定。对于分离本研究中曲霉的隐形种,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优于测序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曲霉临床实验室鉴定的标准方法,因为临床需要快速和稳定的鉴定方法,这对于适当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很重要,此方法同样适于环境研究工作。

    2015年04期 v.13 269-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碱紫漏斗伞——中国伞菌一新记录种(英文)

    魏铁铮;李斌斌;王文婧;姚一建;

    根据国内采集的标本,通过形态研究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确认了在我国分布的1个伞菌新记录种:Infundibulicybe alkaliviolascens[碱紫漏斗伞(新拟汉语学名)]。该种菌盖为黄褐色至褐色;菌褶长延生,具分叉,褶间具网纹;菌柄与菌盖同色或稍浅;担孢子7.0-9.0(-9.5)×4.5-5.0(-5.5)μm;与漏斗伞属其他近缘种的主要区别是其子实体组织遇KOH溶液呈紫色。文中对这个种的中国标本进行了详细描述,目前已明确在北京、青海、四川和云南均有分布,而其实际分布范围可能更为广泛。

    2015年04期 v.13 284-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2015年《菌物研究》总目次

    <正>~~

    2015年04期 v.13 289-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