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力古尔;
报道采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及呼伦贝尔市等地的伞菌和牛肝菌4目24科65属201种,其中包括86种食用菌,24种药用菌和23种有毒种类,其他为经济价值尚不明确的种。其中有8种为本地区分布的中国新记录种,即大孢锥盖伞Conocybe macrospora(G.F.Atk.)Hauskn.、卡西米尔丝膜菌Cortinarius casimiri(Velen.)Huijsman、棕黑丝膜菌C.diasemospermus Lamoure、黏膜丝膜菌C.mucosus(Bull.)J.Kickx f.、假变形丝膜菌C.pseudotalus Rob.Henry、美柄丝膜菌C.venustus P.Karst.、春丝膜菌C.vernus H.Lindstr.&Melot和黄棕丝盖伞Inocybe fuscidula Velen.,并首次在该地区发现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S.Ito&S.Imai)Singer。
2016年01期 v.14 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杜忠伟;马海霞;李玉;
报道了核菌纲炭垫菌属的1个中国新记录种和1个中国新纪录变种。紫铜炭垫菌大孢变种Nemania aenea var.macrospora(J.H.Mill.)Y.M.Ju&J.D.Rogers采自陕西省,其孢子带有不明显的牙缝,且子囊壳孔口颜色比子座表面黑;铅灰炭垫菌Nemania plumbea A.M.C.Tang,Jeewon&K.D.Hyde采自四川省,该菌子座浅灰色,孢子凸边上有短的牙缝。标本保存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文中对该2种形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子座照片和显微照片。
2016年01期 v.14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婧;彭红艳;高剑;于莉;
报道了广东和海南红树林湿地真菌的3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红树林淤泥中分离出的篮状菌Talaromyces helicus(Raper&Fennell)C.R.Benj,采自海洋腐木中的海生双室孢腔菌Biatriospora marina K.D.Hyde&Borse以及内生拟内黑盘壳菌Endomelanconiopsis endophytica E.I.Rojas&Samuels,并对真菌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标本保存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实验室(HMGDOU)。
2016年01期 v.14 25-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NAZARBEK Guldan;库丽娜孜·沙合达提;拉扎提·努尔太;MUKHIDINOV Nashtay;孜比尔尼沙·吾买尔;阿不都拉·阿巴斯;
采用形态、解剖及化学等传统分类方法,对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山脉采集的伊氏叶属地衣标本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7个分类单位,其中假杯点伊氏叶(Melanelixia subaurifera)为新疆新记录种,同时提供了地衣名录、分布地区和新记录种的描述。研究结果为新疆的地衣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2016年01期 v.14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宁;赵晓璐;谢庆武;
采用显色反应、薄层层析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对甘蔗叶内16株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黄酮类化合物检测。结果共筛选到3株能够产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GZ-1、GZ-4和GZ-5)。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Z-1、GZ-5为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菌株GZ-4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2016年01期 v.14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丽娜;张平;
在中国湖南省发现了1个金针菇新变型,其主要特征是子实体菌盖酒粉红色,将其命名为金针菇酒粉色变型(Flammulina velutipes f.vinaceoroseolus),对其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并绘制了线条图。用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了该变型的ITS序列,并与其他金针菇菌株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该变型同一子实体具有5种不同的ITS序列,相互之间的差别为1~13个碱基,说明该变型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杂交和染色体交换。分析还表明金针菇存在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
2016年01期 v.14 38-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紫燕;王承芳;干华磊;沈少力;毛伟力;
通过对我国18个省市地区的农作物根际土壤进行采样,使用木霉菌选择性培养基(TSM)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对采样土壤中的木霉菌(Trichoderma spp.)进行分离和纯化,再与同一地区的多种植物病原菌进行平板对峙测试,筛选和保存了1 300余株有拮抗功能的木霉菌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Tef1-α)鉴定,这些菌株分属9个木霉菌种。其中哈茨木霉(T.harzianum)和棘孢木霉(T.asperellum)为优势菌种,分别占29.07%和29.91%(总数:393和382株);其次是绿色木霉(T.viride),占筛选总数的14%(总数:185株);而渐绿木霉(T.viridescens)和康宁木霉(T.koningii)分别占7.53%和7.00%(总数:99和92株);深绿木霉(T.atroviride)和钩状木霉(T.harmatum)分别只占5%以上(总数:69和67株);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和橘绿木霉(T.citrinoviride)的群落在我国农作物根际土壤中的分布最少,分别只占1.5%和0.5%以上(总数:21和7株)。同时,为了解不同地区的木霉菌株对上海地区的草莓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拮抗作用的差异性,选用14个不同地区的木霉菌株,通过对峙培养拮抗测定,筛选出6个木霉菌株,进一步做了抑制草莓灰霉病的室内生测试验。结果显示,来源于华东地区的木霉菌株TR78和TR85,在平板对峙试验中对草莓灰霉菌生长的抑菌率分别为85.49%和82.90%,室内生测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19%和80.02%,显著高于(P<0.05)其他菌株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2016年01期 v.14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马璐;林衍铨;肖胜刚;黄忠英;江晓凌;应正河;
以棘托竹荪D89为供试菌株,研究栽培料发酵时间及不同比例杂木屑和谷壳培养料对棘托竹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棘托竹荪栽培料发酵60 d时,产量最高,为2.18 kg/m~2;供试范围内,随着谷壳用量的增加,菌丝长势之间无明显差异,但菌丝长满畦床时间逐渐缩短,棘托竹荪鲜质量呈降低趋势,槟榔芋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其中配方A(89.5%杂木屑,10%谷壳,0.5%尿素)用于槟榔芋间作棘托竹荪时,原基形成时间为70 d,棘托竹荪产量1.73 kg/m~2,槟榔芋产量达4.80 kg/m~2。
2016年01期 v.14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