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论坛

  • 间座壳目分类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姜宁;范鑫磊;田呈明;

    间座壳目主要包含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内生菌和腐生菌,是近年来真菌分类学的热点类群。本文分析了间座壳目的分类学历史和现状,总结了间座壳目25个科的分类学形态特征,编制科级检索表,并结合现阶段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对我国的间座壳目分类学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2018年04期 v.16 191-19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间座壳目分类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姜宁;范鑫磊;田呈明;

    间座壳目主要包含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内生菌和腐生菌,是近年来真菌分类学的热点类群。本文分析了间座壳目的分类学历史和现状,总结了间座壳目25个科的分类学形态特征,编制科级检索表,并结合现阶段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对我国的间座壳目分类学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2018年04期 v.16 191-19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

  • 中国土壤中粘鞭霉属的3个新种

    耿月华;王洪凤;许俊杰;吴悦明;张天宇;

    报道了分离自中国土壤中的丝孢纲粘鞭霉属3个新种:短梗粘鞭霉Gliomastix brachypodi、瘤孢粘鞭霉G. tuberculatum及浅绿粘鞭霉G. virescens。对新种与各自相似种的区别进行了详尽讨论。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

    2018年04期 v.16 198-200+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土壤中粘鞭霉属的3个新种

    耿月华;王洪凤;许俊杰;吴悦明;张天宇;

    报道了分离自中国土壤中的丝孢纲粘鞭霉属3个新种:短梗粘鞭霉Gliomastix brachypodi、瘤孢粘鞭霉G. tuberculatum及浅绿粘鞭霉G. virescens。对新种与各自相似种的区别进行了详尽讨论。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

    2018年04期 v.16 198-200+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分离自土壤的淡领瓶霉属和匍柄霉属的2个新种

    吴悦明;许俊杰;高红;张天宇;

    报道了分离自中国土壤中淡领瓶霉属及匍柄霉属的2个新种:球孢淡领瓶霉Cadophora shaerospora及福建匍柄霉Stemphylium fujianensis。其中,C. shaerospora的产孢瓶体3~5个簇生,淡褐色,瓶状,光滑,长6.5~15.0μm,基部稍细,1.5~3.0μm宽,中部膨大,围领近无色。分生孢子单生或常链生,淡褐色,球形至阔卵形,2.5~4.5×2.0~3.0μm。S. fujianensis的分生孢子单生,顶生,椭圆形至广椭圆形,基部钝圆,顶端钝尖状或钝圆,淡褐色至中度褐色,具5~8个横隔膜,多个纵、斜隔膜,光滑,(26.5~) 40.0~59.5×17.0~31.0μm。脐部暗色疤痕状,4~6μm宽。对新种与各自相似种的区别进行了详尽讨论。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

    2018年04期 v.16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分离自土壤的淡领瓶霉属和匍柄霉属的2个新种

    吴悦明;许俊杰;高红;张天宇;

    报道了分离自中国土壤中淡领瓶霉属及匍柄霉属的2个新种:球孢淡领瓶霉Cadophora shaerospora及福建匍柄霉Stemphylium fujianensis。其中,C. shaerospora的产孢瓶体3~5个簇生,淡褐色,瓶状,光滑,长6.5~15.0μm,基部稍细,1.5~3.0μm宽,中部膨大,围领近无色。分生孢子单生或常链生,淡褐色,球形至阔卵形,2.5~4.5×2.0~3.0μm。S. fujianensis的分生孢子单生,顶生,椭圆形至广椭圆形,基部钝圆,顶端钝尖状或钝圆,淡褐色至中度褐色,具5~8个横隔膜,多个纵、斜隔膜,光滑,(26.5~) 40.0~59.5×17.0~31.0μm。脐部暗色疤痕状,4~6μm宽。对新种与各自相似种的区别进行了详尽讨论。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

    2018年04期 v.16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采自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的柄杯菌属真菌

    黄福常;刘斌;吴浩;覃培升;黎金峰;

    依据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标本,鉴定出柄杯菌属真菌4种,即麦里西柄杯菌(Podoscypha mellissii)、内卷柄杯菌(P. involuta)、巴西柄杯菌(P. brasiliensis)和长喙柄杯菌(P. gillesii)。其中,长喙柄杯菌为中国新记录种,巴西柄杯菌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文中提供了该2种详细形态特征描述及图片信息。

    2018年04期 v.16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采自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的柄杯菌属真菌

    黄福常;刘斌;吴浩;覃培升;黎金峰;

    依据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标本,鉴定出柄杯菌属真菌4种,即麦里西柄杯菌(Podoscypha mellissii)、内卷柄杯菌(P. involuta)、巴西柄杯菌(P. brasiliensis)和长喙柄杯菌(P. gillesii)。其中,长喙柄杯菌为中国新记录种,巴西柄杯菌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文中提供了该2种详细形态特征描述及图片信息。

    2018年04期 v.16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江苏白粉菌研究Ⅱ:云台山白粉菌简志

    陈永凡;于守荣;杜永;孔令军;惠林冲;

    报道了江苏省云台山地区的白粉菌目5属19种和变种,其中,散生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sparsa(U. Braun) U. Braun&S.Takam.为国内新记录种,千里光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senecionis U. Braun为江苏省新记录种。所有引证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和连云港市植保植检站标本室(Y)。

    2018年04期 v.16 210-21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江苏白粉菌研究Ⅱ:云台山白粉菌简志

    陈永凡;于守荣;杜永;孔令军;惠林冲;

    报道了江苏省云台山地区的白粉菌目5属19种和变种,其中,散生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sparsa(U. Braun) U. Braun&S.Takam.为国内新记录种,千里光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senecionis U. Braun为江苏省新记录种。所有引证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和连云港市植保植检站标本室(Y)。

    2018年04期 v.16 210-21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碳源对1株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生长和菌丝镉含量的影响

    张启佩;李红梅;张光群;谢元宙;李桦;何永美;

    以1株高耐镉(Cd)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嗜鱼外瓶霉(Exophiala pinsciphila)为供试材料,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蔗糖和甘露醇为碳源,Cd(0,25 mg/L)胁迫下开展液体培养,研究不同碳源对DSE生长和菌丝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Cd胁迫下,以碳源为葡萄糖时,DSE菌丝生物量、培养液pH值和孢子数最大。Cd胁迫下,DSE菌丝生物量、培养液pH值和孢子数下降,且菌丝生物量与培养液pH值极显著正相关,与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碳源为葡萄糖时,菌丝Cd含量最低,生物量降幅最小,培养液pH值下降最大。由此可见,供试碳源中,葡萄糖是该DSE菌株嗜鱼外瓶霉的最适宜碳源。

    2018年04期 v.16 21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碳源对1株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生长和菌丝镉含量的影响

    张启佩;李红梅;张光群;谢元宙;李桦;何永美;

    以1株高耐镉(Cd)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嗜鱼外瓶霉(Exophiala pinsciphila)为供试材料,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蔗糖和甘露醇为碳源,Cd(0,25 mg/L)胁迫下开展液体培养,研究不同碳源对DSE生长和菌丝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Cd胁迫下,以碳源为葡萄糖时,DSE菌丝生物量、培养液pH值和孢子数最大。Cd胁迫下,DSE菌丝生物量、培养液pH值和孢子数下降,且菌丝生物量与培养液pH值极显著正相关,与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碳源为葡萄糖时,菌丝Cd含量最低,生物量降幅最小,培养液pH值下降最大。由此可见,供试碳源中,葡萄糖是该DSE菌株嗜鱼外瓶霉的最适宜碳源。

    2018年04期 v.16 21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温度和水活度对冠突散囊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严蒸蒸;余婷;黄悠然;王国红;杨民和;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茯砖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通过调节甘油含量制备具有不同水活度(aw)的培养基,研究培养基水活度、培养温度以及不同温度和水活度组合对冠突散囊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萌发和菌落形态的影响。供试的冠突散囊菌菌株FZ-2、FZ-3和FZ-4在水活度为0.77~0.99的培养基中均能生长,最适培养基水活度为0.90~0.95。培养基水活度在0.77~0.95范围内有利于菌株FZ-2产生分生孢子,最适水活度为0.83;培养基水活度于0.83~0.95范围内有利于菌株FZ-4产孢;而菌株FZ-3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水活度为0.95。菌株FZ-2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水活度为0.87~0.95。菌株FZ-2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8~37℃,温度>38℃时菌体生长速度下降,至40~45℃时菌丝停止生长;菌株FZ-3和FZ-4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8℃。在20~37℃条件下菌株FZ-2均能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37℃;菌株FZ-3在28~37℃范围内产生分生孢子;菌株FZ-4在20~37℃内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37℃。菌株FZ-2分生孢子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20~40℃)萌发,最适温度为25~3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活度-温度组合对菌株FZ-2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产生显著的影响,与温度作用相比,水活度的影响更为明显。本研究证明了冠突散囊菌适合在干燥的茶叶中生长和繁殖,为解释其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也将促进茶叶发酵菌剂的开发利用和砖茶的标准化生产。

    2018年04期 v.16 219-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温度和水活度对冠突散囊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严蒸蒸;余婷;黄悠然;王国红;杨民和;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茯砖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通过调节甘油含量制备具有不同水活度(aw)的培养基,研究培养基水活度、培养温度以及不同温度和水活度组合对冠突散囊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萌发和菌落形态的影响。供试的冠突散囊菌菌株FZ-2、FZ-3和FZ-4在水活度为0.77~0.99的培养基中均能生长,最适培养基水活度为0.90~0.95。培养基水活度在0.77~0.95范围内有利于菌株FZ-2产生分生孢子,最适水活度为0.83;培养基水活度于0.83~0.95范围内有利于菌株FZ-4产孢;而菌株FZ-3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水活度为0.95。菌株FZ-2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水活度为0.87~0.95。菌株FZ-2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8~37℃,温度>38℃时菌体生长速度下降,至40~45℃时菌丝停止生长;菌株FZ-3和FZ-4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8℃。在20~37℃条件下菌株FZ-2均能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37℃;菌株FZ-3在28~37℃范围内产生分生孢子;菌株FZ-4在20~37℃内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37℃。菌株FZ-2分生孢子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20~40℃)萌发,最适温度为25~3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活度-温度组合对菌株FZ-2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产生显著的影响,与温度作用相比,水活度的影响更为明显。本研究证明了冠突散囊菌适合在干燥的茶叶中生长和繁殖,为解释其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也将促进茶叶发酵菌剂的开发利用和砖茶的标准化生产。

    2018年04期 v.16 219-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河北峰峰矿区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定殖及群落组成

    蔚杰;贺学礼;赵丽莉;苏芳;

    为探明矿区环境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生态分布和定殖状况,有效利用DSE真菌资源,促进矿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2016年10月采集河北峰峰矿区冬青(Ilex chinensis)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根围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和根样,采用形态特征结合r 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研究DSE真菌定殖、群落组成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冬青和构树根系均能被DSE高度侵染,形成典型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结构。微菌核定殖率与土壤速效氮显著负相关。菌丝定殖率与土壤全磷显著正相关。总定殖率与土壤全磷显著正相关,与重金属Zn显著负相关。定殖强度与土壤有机质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磷显著正相关。共分离鉴定8种DSE,即Acrocalymma vagum、Scytalidium lignicola、Nothophoma quercina、Cochliobolus lunatus、Fusarium acuminatum、Neonectria radicicola、Pyrenochaetopsis indica和Pleosporales sp.。同一植物不同样地DSE群落组成差异显著(P <0. 05)。优势种为Acrocalymma vagum、Scytalidium lignicola和Fusarium acuminatum,分离频率分别达到37.6%、17.43%和11.93%。

    2018年04期 v.16 228-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河北峰峰矿区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定殖及群落组成

    蔚杰;贺学礼;赵丽莉;苏芳;

    为探明矿区环境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生态分布和定殖状况,有效利用DSE真菌资源,促进矿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2016年10月采集河北峰峰矿区冬青(Ilex chinensis)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根围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和根样,采用形态特征结合r 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研究DSE真菌定殖、群落组成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冬青和构树根系均能被DSE高度侵染,形成典型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结构。微菌核定殖率与土壤速效氮显著负相关。菌丝定殖率与土壤全磷显著正相关。总定殖率与土壤全磷显著正相关,与重金属Zn显著负相关。定殖强度与土壤有机质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磷显著正相关。共分离鉴定8种DSE,即Acrocalymma vagum、Scytalidium lignicola、Nothophoma quercina、Cochliobolus lunatus、Fusarium acuminatum、Neonectria radicicola、Pyrenochaetopsis indica和Pleosporales sp.。同一植物不同样地DSE群落组成差异显著(P <0. 05)。优势种为Acrocalymma vagum、Scytalidium lignicola和Fusarium acuminatum,分离频率分别达到37.6%、17.43%和11.93%。

    2018年04期 v.16 228-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梯棱羊肚菌大田栽培品比试验与分子鉴定

    蔡英丽;刘伟;陈峰;王卓仁;边银丙;马晓龙;

    以7个羊肚菌栽培菌株为试验材料,在设施化大棚栽培条件下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7个羊肚菌菌株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平均产量、出菇密度及单菇质量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9号菌株的综合性状最优,菌丝生长速度14.0 mm/d,平均产量1 934.1 g/m2,出菇密度93.8个/m2,单菇质量19.6 g。对7个羊肚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ITS-RPB1B-RPB2B序列联合矩阵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7个菌株均为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

    2018年04期 v.16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梯棱羊肚菌大田栽培品比试验与分子鉴定

    蔡英丽;刘伟;陈峰;王卓仁;边银丙;马晓龙;

    以7个羊肚菌栽培菌株为试验材料,在设施化大棚栽培条件下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7个羊肚菌菌株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平均产量、出菇密度及单菇质量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9号菌株的综合性状最优,菌丝生长速度14.0 mm/d,平均产量1 934.1 g/m2,出菇密度93.8个/m2,单菇质量19.6 g。对7个羊肚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ITS-RPB1B-RPB2B序列联合矩阵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7个菌株均为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

    2018年04期 v.16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黑芝的本草考证

    赵秀红;包海鹰;

    对古代文献记载的"黑芝"在名称、地理分布、形态特性和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本草考证。根据历代本草对"黑芝"的记载,与紫芝(Ganoderma sinense J.D. Zhao,L.W. Hsu&X.Q. Zhang)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方面进行对照。初步认为古代记载的"黑芝"和"紫芝"是同一种真菌,即灵芝科真菌紫芝子实体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2018年04期 v.16 2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黑芝的本草考证

    赵秀红;包海鹰;

    对古代文献记载的"黑芝"在名称、地理分布、形态特性和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本草考证。根据历代本草对"黑芝"的记载,与紫芝(Ganoderma sinense J.D. Zhao,L.W. Hsu&X.Q. Zhang)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方面进行对照。初步认为古代记载的"黑芝"和"紫芝"是同一种真菌,即灵芝科真菌紫芝子实体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2018年04期 v.16 2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18年《菌物研究》总目次

    <正>~~

    2018年04期 v.16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8年《菌物研究》总目次

    <正>~~

    2018年04期 v.16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林业大学田呈明研究团队

    <正>本团队所在的森林保护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北京市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的核心支撑学科。团队主要致力于研究林木病害的发生与成灾机理、林木与病原真菌互作的功能基因组学、林木病原菌物的分类学及系统发育学等。

    2018年04期 v.16 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林业大学田呈明研究团队

    <正>本团队所在的森林保护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北京市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的核心支撑学科。团队主要致力于研究林木病害的发生与成灾机理、林木与病原真菌互作的功能基因组学、林木病原菌物的分类学及系统发育学等。

    2018年04期 v.16 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