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苑学人撷英

  • 王成树 研究员

    <正>王成树,男,1969年12月出生,安徽省六安市人,理学博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团队负责人。1996年硕士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师从李增智教授学习、开展昆虫病理真菌的研究;1998—2001年于中国农业大学师从李季伦院士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2001年7月获博士学位后,

    2021年02期 v.19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成树 研究员

    <正>王成树,男,1969年12月出生,安徽省六安市人,理学博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团队负责人。1996年硕士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师从李增智教授学习、开展昆虫病理真菌的研究;1998—2001年于中国农业大学师从李季伦院士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2001年7月获博士学位后,

    2021年02期 v.19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人论坛

  • 细胞自噬及其调控病原真菌致病毒力的研究进展

    李冰;王成树;

    自噬是细胞通过自我降解、重新利用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的过程,有利于帮助生物体抵御饥饿或其他不良环境条件。以酵母等为对象的研究揭示细胞自噬可分为3种类型:巨自噬、微自噬以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针对巨自噬的机理研究最为深入广泛。不同自噬相关基因分别组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各自调控或完成自噬起始、自噬体形成、泛素化修饰和底物降解等。自噬活性的启动及不同底物的降解受表观遗传、转录、转录后及翻译后等多重调控。针对不同自噬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病原真菌中存在与酵母自噬同源基因既保守又高度分化的生物学功能或效应。与酵母同源基因的生物学效应不同,不同关键自噬基因可分别参与调控病原真菌产孢、菌丝生长、细胞分化、侵染结构成熟,以及致病毒力等。自噬与致病毒力的关联性拓展了病原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范畴,进一步研究病原菌自噬与寄主免疫互作的效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2021年02期 v.19 63-6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6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细胞自噬及其调控病原真菌致病毒力的研究进展

    李冰;王成树;

    自噬是细胞通过自我降解、重新利用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的过程,有利于帮助生物体抵御饥饿或其他不良环境条件。以酵母等为对象的研究揭示细胞自噬可分为3种类型:巨自噬、微自噬以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针对巨自噬的机理研究最为深入广泛。不同自噬相关基因分别组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各自调控或完成自噬起始、自噬体形成、泛素化修饰和底物降解等。自噬活性的启动及不同底物的降解受表观遗传、转录、转录后及翻译后等多重调控。针对不同自噬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病原真菌中存在与酵母自噬同源基因既保守又高度分化的生物学功能或效应。与酵母同源基因的生物学效应不同,不同关键自噬基因可分别参与调控病原真菌产孢、菌丝生长、细胞分化、侵染结构成熟,以及致病毒力等。自噬与致病毒力的关联性拓展了病原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范畴,进一步研究病原菌自噬与寄主免疫互作的效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2021年02期 v.19 63-6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6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菌物代谢组学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尉杰;赵铖;陆瑞利;胡丰林;

    代谢组学是一个可灵敏捕捉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导致的供试样本中小分子代谢成分变化及其规律的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生物工程、化学生态等很多方面。由于菌物种群数量庞大、未知结构次生代谢产物众多,严重影响到生物标记物的鉴定和进一步深入分析。为此,在总结目前菌物代谢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十年的菌物代谢组学研究经验,提出如果要提高菌物代谢组学研究水平,就必须要加快菌物代谢物数据库以及基因组数据库的建设,同时,选择合理的代谢组学方法和多组学多方法联合分析也是现阶段提升菌物代谢组学研究水平的最可行的办法之一。

    2021年02期 v.19 7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菌物代谢组学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尉杰;赵铖;陆瑞利;胡丰林;

    代谢组学是一个可灵敏捕捉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导致的供试样本中小分子代谢成分变化及其规律的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生物工程、化学生态等很多方面。由于菌物种群数量庞大、未知结构次生代谢产物众多,严重影响到生物标记物的鉴定和进一步深入分析。为此,在总结目前菌物代谢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十年的菌物代谢组学研究经验,提出如果要提高菌物代谢组学研究水平,就必须要加快菌物代谢物数据库以及基因组数据库的建设,同时,选择合理的代谢组学方法和多组学多方法联合分析也是现阶段提升菌物代谢组学研究水平的最可行的办法之一。

    2021年02期 v.19 7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篮状菌属的重要性及其分类学研究概况

    孙剑秋;阮永明;金世宇;王龙;

    篮状菌Talaromyce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类活动场所的腐生真菌,它们与植物、动物和人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篮状菌最初被当作青霉Penicillium来研究,但后来的分子种系学研究表明篮状菌与青霉差异较大,分属于不同的科。篮状菌属目前可分8个组,全球已报道该属共162种,我国已报道57种。对篮状菌属的重要性、分类系统的变更及分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篮状菌属新物种发现及其功能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2021年02期 v.19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篮状菌属的重要性及其分类学研究概况

    孙剑秋;阮永明;金世宇;王龙;

    篮状菌Talaromyce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类活动场所的腐生真菌,它们与植物、动物和人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篮状菌最初被当作青霉Penicillium来研究,但后来的分子种系学研究表明篮状菌与青霉差异较大,分属于不同的科。篮状菌属目前可分8个组,全球已报道该属共162种,我国已报道57种。对篮状菌属的重要性、分类系统的变更及分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篮状菌属新物种发现及其功能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2021年02期 v.19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

  • 贵州省印江县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调查研究

    王晶;邓春英;王万坤;郑旋;肖杰文;杨彝华;

    2018—2020年通过对印江县大型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进行调查与评估,共采集大型真菌950余份,鉴定出320种,隶属于118属49科,其中食用菌113种、药用菌41种、毒菌32种。按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6种大型真菌处于受威胁状态。根据研究结果,初步讨论了大型真菌与气候、植被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印江县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与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2021年02期 v.19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省印江县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调查研究

    王晶;邓春英;王万坤;郑旋;肖杰文;杨彝华;

    2018—2020年通过对印江县大型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进行调查与评估,共采集大型真菌950余份,鉴定出320种,隶属于118属49科,其中食用菌113种、药用菌41种、毒菌32种。按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6种大型真菌处于受威胁状态。根据研究结果,初步讨论了大型真菌与气候、植被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印江县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与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2021年02期 v.19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褐鳞叶衣属和鳞藓衣属地衣5个新记录种

    高静;胡建森;吴园园;刘华杰;

    报道了褐鳞叶衣属Fuscopannaria和鳞藓衣属Psoroma的5个中国地衣型真菌新记录种:蓝缘褐鳞叶衣F. coerulescens、裂叶褐鳞叶衣F. dissecta、泰国褐鳞叶衣F. siamensis、雅褐鳞叶衣F. venusta和鳞藓衣P. hypnorum。此二属的区别在于褐鳞叶衣属地衣体无下皮层,子实层半淀粉质,光合共生物为蓝细菌;而鳞藓衣属地衣体具下皮层,子实层淀粉质,光合共生物为绿藻。蓝缘褐鳞叶衣是典型的鳞叶状地衣,其疣状次生小裂片上覆有白色萜类结晶;裂叶褐鳞叶衣的鳞片深裂,边缘上仰,具白边;泰国褐鳞叶衣具周缘裂片,次生小裂片扁平小叶状或指状;雅褐鳞叶衣的鳞片向末端繁复分支,边缘具裂芽。鳞藓衣的主要特征为地衣体具衣瘿,孢子外壁具有疣状突起。文中提供了中国新记录种的图片,并给出了此二属地衣型真菌的中国物种检索表。

    2021年02期 v.19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褐鳞叶衣属和鳞藓衣属地衣5个新记录种

    高静;胡建森;吴园园;刘华杰;

    报道了褐鳞叶衣属Fuscopannaria和鳞藓衣属Psoroma的5个中国地衣型真菌新记录种:蓝缘褐鳞叶衣F. coerulescens、裂叶褐鳞叶衣F. dissecta、泰国褐鳞叶衣F. siamensis、雅褐鳞叶衣F. venusta和鳞藓衣P. hypnorum。此二属的区别在于褐鳞叶衣属地衣体无下皮层,子实层半淀粉质,光合共生物为蓝细菌;而鳞藓衣属地衣体具下皮层,子实层淀粉质,光合共生物为绿藻。蓝缘褐鳞叶衣是典型的鳞叶状地衣,其疣状次生小裂片上覆有白色萜类结晶;裂叶褐鳞叶衣的鳞片深裂,边缘上仰,具白边;泰国褐鳞叶衣具周缘裂片,次生小裂片扁平小叶状或指状;雅褐鳞叶衣的鳞片向末端繁复分支,边缘具裂芽。鳞藓衣的主要特征为地衣体具衣瘿,孢子外壁具有疣状突起。文中提供了中国新记录种的图片,并给出了此二属地衣型真菌的中国物种检索表。

    2021年02期 v.19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蜜环菌菌索形成及分支过程中钙离子流的非损伤微测

    李兵;刘柳;郭顺星;

    为研究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菌索形成及分支与钙离子的关系,以菌株Armillaria mellea 541为试验材料,采用离子非损伤微测技术,对在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PDA)、含0.2 g/L CaCl_2的PDA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200μmol/L氯化二亚苯基碘鎓(Diphenyleneiodonium chloride,DPI) PDA上培养的蜜环菌菌丝及菌索顶点、菌索分支点和成熟菌索与微环境间钙离子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菌株A. mellea 541菌丝和菌索的生长及菌索分支均与钙离子相关。添加0.02%CaCl_2或200μmol/L DPI后,菌丝及菌索生长速度均加快,菌丝及菌索顶端钙离子内流; 0.2 g/L CaCl_2能够促进菌株A. mellea 541菌索的形成和侧向分支,菌索数量和分支数量均显著增加,成熟菌索及菌索分支处均外排钙离子; 200μmol/L DPI则抑制菌索形成及侧向分支过程。推测钙离子与活性氧可能协同调节菌索分支。试验结果为深入揭示蜜环菌菌索形成及分支的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研究方向。

    2021年02期 v.19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蜜环菌菌索形成及分支过程中钙离子流的非损伤微测

    李兵;刘柳;郭顺星;

    为研究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菌索形成及分支与钙离子的关系,以菌株Armillaria mellea 541为试验材料,采用离子非损伤微测技术,对在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PDA)、含0.2 g/L CaCl_2的PDA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200μmol/L氯化二亚苯基碘鎓(Diphenyleneiodonium chloride,DPI) PDA上培养的蜜环菌菌丝及菌索顶点、菌索分支点和成熟菌索与微环境间钙离子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菌株A. mellea 541菌丝和菌索的生长及菌索分支均与钙离子相关。添加0.02%CaCl_2或200μmol/L DPI后,菌丝及菌索生长速度均加快,菌丝及菌索顶端钙离子内流; 0.2 g/L CaCl_2能够促进菌株A. mellea 541菌索的形成和侧向分支,菌索数量和分支数量均显著增加,成熟菌索及菌索分支处均外排钙离子; 200μmol/L DPI则抑制菌索形成及侧向分支过程。推测钙离子与活性氧可能协同调节菌索分支。试验结果为深入揭示蜜环菌菌索形成及分支的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研究方向。

    2021年02期 v.19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提取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沈霞;刘惠娜;

    为筛选促进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深层发酵的中药提取物,以期提高灰树花发酵产胞外多糖的产量,在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体系中添加12种中药(白花蛇舌草、金银花、淡竹叶、柚子皮、银杏叶、何首乌、薏苡仁、菊花、甘草、山药、枸杞、天麻)水提物和醇提物,以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为指标,从中筛选出2种最适中药,并通过在发酵体系中单一添加和组合添加2种最适中药醇提物,确定2种中药的最适浓度和最适组合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对灰树花生物量与胞外多糖产量影响最大的中药是薏苡仁和天麻;添加薏苡仁醇提物质量浓度8 g/L时,灰树花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为14.43 g/L;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条件为组合中药醇提物,即薏苡仁和天麻醇提物质量浓度均为6 g/L时,胞外多糖产量达3.61 g/L。试验结果为提高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的生物量和代谢产物合成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2021年02期 v.19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提取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沈霞;刘惠娜;

    为筛选促进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深层发酵的中药提取物,以期提高灰树花发酵产胞外多糖的产量,在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体系中添加12种中药(白花蛇舌草、金银花、淡竹叶、柚子皮、银杏叶、何首乌、薏苡仁、菊花、甘草、山药、枸杞、天麻)水提物和醇提物,以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为指标,从中筛选出2种最适中药,并通过在发酵体系中单一添加和组合添加2种最适中药醇提物,确定2种中药的最适浓度和最适组合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对灰树花生物量与胞外多糖产量影响最大的中药是薏苡仁和天麻;添加薏苡仁醇提物质量浓度8 g/L时,灰树花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为14.43 g/L;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条件为组合中药醇提物,即薏苡仁和天麻醇提物质量浓度均为6 g/L时,胞外多糖产量达3.61 g/L。试验结果为提高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的生物量和代谢产物合成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2021年02期 v.19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镉胁迫下硫素对嗜鱼外瓶霉生长、矿质元素与镉含量的影响

    张光群;代梦雪;杨竞;王吉秀;李明锐;

    镉(100 mg/L)胁迫下,研究不同浓度硫素(硫离子)对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嗜鱼外瓶霉(Exophiala pinsciphila)菌株生长、矿质元素(钙、镁、氮、磷、硫)与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 mg/L镉胁迫下,低浓度(0.06和0.30 mmol/L)和高浓度(3.60和6.60 mmol/L)硫素处理均显著降低菌丝干质量(P<0.05),而对培养液孢子数和p H值无影响。培养液硫浓度(0.06,0.30,0.60,3.60和6.60 mmol/L)显著影响菌丝矿质元素和镉含量,其中钙、磷、硫和镉含量在高浓度(3.60和6.60 mmol/L)处理下显著增加,在低浓度(0.06和0.30 mmol/L)处理下却显著下降;低浓度处理显著增加菌丝氮含量。菌丝镉含量(0.53~3.55 g/kg)和培养液硫浓度与菌丝矿质营养元素磷、硫、钙呈极显著正相关。镉胁迫下,外源添加高浓度的硫会降低菌株镉耐性,抑制DSE的生长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而正常浓度的硫添加有助于菌株生长。

    2021年02期 v.1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镉胁迫下硫素对嗜鱼外瓶霉生长、矿质元素与镉含量的影响

    张光群;代梦雪;杨竞;王吉秀;李明锐;

    镉(100 mg/L)胁迫下,研究不同浓度硫素(硫离子)对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嗜鱼外瓶霉(Exophiala pinsciphila)菌株生长、矿质元素(钙、镁、氮、磷、硫)与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 mg/L镉胁迫下,低浓度(0.06和0.30 mmol/L)和高浓度(3.60和6.60 mmol/L)硫素处理均显著降低菌丝干质量(P<0.05),而对培养液孢子数和p H值无影响。培养液硫浓度(0.06,0.30,0.60,3.60和6.60 mmol/L)显著影响菌丝矿质元素和镉含量,其中钙、磷、硫和镉含量在高浓度(3.60和6.60 mmol/L)处理下显著增加,在低浓度(0.06和0.30 mmol/L)处理下却显著下降;低浓度处理显著增加菌丝氮含量。菌丝镉含量(0.53~3.55 g/kg)和培养液硫浓度与菌丝矿质营养元素磷、硫、钙呈极显著正相关。镉胁迫下,外源添加高浓度的硫会降低菌株镉耐性,抑制DSE的生长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而正常浓度的硫添加有助于菌株生长。

    2021年02期 v.1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牛蒡木屑栽培赤芝子实体多糖含量的检测及其配方筛选

    姚凤腾;董玉玮;李胜男;

    为充分利用牛蒡和食药真菌资源,以不同体积比的牛蒡木屑为基质进行赤芝Ganoderma lingzhi栽培。测定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赤芝子实体多糖含量,从而确定赤芝最优栽培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栽培基质中牛蒡与木屑体积比1∶4、温度28℃、固液比为20∶0时赤芝子实体多糖含量最高。用此栽培基质,在子实体形成期间,光照条件为暗光、p H=5~6、湿度90%~95%、培育45~60 d,子实体长势最好,形态最佳,其多糖含量可达23.26 mg/g。

    2021年02期 v.19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牛蒡木屑栽培赤芝子实体多糖含量的检测及其配方筛选

    姚凤腾;董玉玮;李胜男;

    为充分利用牛蒡和食药真菌资源,以不同体积比的牛蒡木屑为基质进行赤芝Ganoderma lingzhi栽培。测定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赤芝子实体多糖含量,从而确定赤芝最优栽培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栽培基质中牛蒡与木屑体积比1∶4、温度28℃、固液比为20∶0时赤芝子实体多糖含量最高。用此栽培基质,在子实体形成期间,光照条件为暗光、p H=5~6、湿度90%~95%、培育45~60 d,子实体长势最好,形态最佳,其多糖含量可达23.26 mg/g。

    2021年02期 v.19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人参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效果

    杨名佳;刘丽萍;王雪;杨丽娜;高洁;卢宝慧;

    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WP)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人参生长的安全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对人参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枯草芽孢杆菌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人参的安全性。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人参黑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_(50)和EC_(90)分别为0.690 mg/L和103.402 mg/L。两年三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在3种施用剂量下对人参黑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在69.02%~80.95%,其中使用剂量为80 g/667 m~2时防效最好,与对照药剂250 g/L嘧菌酯SC防效差异不显著(P>0.05)。该药剂对人参生长无不良影响。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对人参安全,可用于人参黑斑病的防治,建议在人参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茎叶喷雾,推荐剂量为60~80 g/667 m~2。

    2021年02期 v.19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8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人参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效果

    杨名佳;刘丽萍;王雪;杨丽娜;高洁;卢宝慧;

    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WP)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人参生长的安全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对人参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枯草芽孢杆菌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人参的安全性。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人参黑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_(50)和EC_(90)分别为0.690 mg/L和103.402 mg/L。两年三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在3种施用剂量下对人参黑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在69.02%~80.95%,其中使用剂量为80 g/667 m~2时防效最好,与对照药剂250 g/L嘧菌酯SC防效差异不显著(P>0.05)。该药剂对人参生长无不良影响。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对人参安全,可用于人参黑斑病的防治,建议在人参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茎叶喷雾,推荐剂量为60~80 g/667 m~2。

    2021年02期 v.19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8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多彩的菌物世界

    <正>金红红菇Russula aureorubra K. Das,A. Ghosh,Baghela&Buyck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红菇目Russulales,红菇科Russulaceae,红菇属Russula。由吉林农业大学图力古尔教授2018年8月2日拍摄于云南省南华县云台山。

    2021年02期 v.19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彩的菌物世界

    <正>金红红菇Russula aureorubra K. Das,A. Ghosh,Baghela&Buyck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红菇目Russulales,红菇科Russulaceae,红菇属Russula。由吉林农业大学图力古尔教授2018年8月2日拍摄于云南省南华县云台山。

    2021年02期 v.19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书评

    马金双;

    <正>《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臧穆科学考察手记》,黎兴江主编,杨祝良副主编;上中下册,2020年;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总定价890元。臧穆(1930—2011),山东青岛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真菌学家。臧穆先生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认真而且严谨、为人低调,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他学识渊博,谈吐深邃而幽默,深受广大同仁的尊敬和学生们的爱戴;他生活俭朴、涉猎广泛,擅长书画、

    2021年02期 v.19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书评

    马金双;

    <正>《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臧穆科学考察手记》,黎兴江主编,杨祝良副主编;上中下册,2020年;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总定价890元。臧穆(1930—2011),山东青岛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真菌学家。臧穆先生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认真而且严谨、为人低调,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他学识渊博,谈吐深邃而幽默,深受广大同仁的尊敬和学生们的爱戴;他生活俭朴、涉猎广泛,擅长书画、

    2021年02期 v.19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真菌遗传与昆虫病理研究团队

    <正>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真菌遗传与昆虫病理研究团队由王成树研究员于2007年组建,主要针对广义虫草菌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团队现有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及研究生19人,先后培养毕业博士生、硕士生25人。团队研究方向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广义虫草菌遗传与群体遗传,立足研究揭示真菌致病性形成的进化规律、寄主范围演化特征、有性生殖特点与调控,以及代表虫生真菌种群的群体遗传规律与特征;二、真菌一昆虫互作的分子机理,立足研究揭示白僵菌和绿僵菌代表种类中致病相关基因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寄主昆虫拮抗真菌致病的免疫互作机理;三、广义虫草菌的化学生物学,立足研究揭示从化合物到基因或从基因到化合物的活性成分合成与代谢机理,以及不同小分子化合物介导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抑制昆虫寄主免疫的作用与功能;四、丝状真菌菌种退化机理,立足研究揭示继代培养过程中,

    2021年02期 v.19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真菌遗传与昆虫病理研究团队

    <正>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真菌遗传与昆虫病理研究团队由王成树研究员于2007年组建,主要针对广义虫草菌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团队现有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及研究生19人,先后培养毕业博士生、硕士生25人。团队研究方向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广义虫草菌遗传与群体遗传,立足研究揭示真菌致病性形成的进化规律、寄主范围演化特征、有性生殖特点与调控,以及代表虫生真菌种群的群体遗传规律与特征;二、真菌一昆虫互作的分子机理,立足研究揭示白僵菌和绿僵菌代表种类中致病相关基因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寄主昆虫拮抗真菌致病的免疫互作机理;三、广义虫草菌的化学生物学,立足研究揭示从化合物到基因或从基因到化合物的活性成分合成与代谢机理,以及不同小分子化合物介导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抑制昆虫寄主免疫的作用与功能;四、丝状真菌菌种退化机理,立足研究揭示继代培养过程中,

    2021年02期 v.19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