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论坛

  • 关于发展我国秸秆菌业的思考——2023年福建漳州蘑菇节报告

    李玉;

    针对秸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为促进秸秆有效转化、优化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三物融合”生产,围绕“秸秆菌业”这个新命题,从中国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秸秆菌业概述、秸秆菌业的挑战与机遇、秸秆基质化利用、秸秆菌业高效转化和秸秆菌业与“双碳”这6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秸秆菌业循环农业模式具有再利用、再循环的特点,通过这种模式发展农业生产,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农业污染问题,同时还能够有效节约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4年02期 v.22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中国秸秆菌业现状及研究进展

    李晓;李玉;

    农作物秸秆稍加处理后,即为栽培食药用菌的高效基质原料。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秸秆资源极为丰富,为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依据“三物循环”的理念,结合食用菌栽培基质特性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等分析,阐明了秸秆菌业的概念,分析了目前我国秸秆菌业的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以及秸秆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深入探讨了我国秸秆菌业在秸秆废弃物利用方面的巨大潜力。旨在推动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4年02期 v.22 11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 ]
  • “三物循环”理念引领下的食用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曹建民;赵东云;赵安琪;王军;王云霞;

    分析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阐释了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内涵,系统分析了“三物循环”生产通过增产、增值、提质、提效、减量和产业创设机制全面振兴乡村的路径。最后,提出加强“三物循环”生产意识、加强市场开拓、加大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向草腐菌方向发展全面振兴乡村的建议。

    2024年02期 v.22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研究论文

  • 采自中国秦岭的拟蜡伞属1新种

    贺雪莲;霍文严;张黎光;戴璐;祁鹏;刘愚;李峻志;

    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存在许多亟待开发的大型真菌资源。描述了1种来自秦岭的拟蜡伞属大型真菌新种——宁陕拟蜡伞Hygrophoropsis ningshanica。形态特征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属于橙黄拟蜡伞复合群。该新种的主要特征:子实体呈橙黄色,菌褶延生,担孢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大小为5.5~6.5×3.5~4.0μm,非淀粉质。进行了采自秦岭拟蜡伞新种的ITS和LSU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新种的照片与描述,并讨论了新种与相似物种的鉴别特征。

    2024年02期 v.22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

    卢伯宇;魏书威;李姝;宋利茹;王琦;

    通过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采集,共获得3 034份标本,鉴定出214种,隶属于4纲13目36科80属,其中食用菌63种、药用菌40种、毒菌27种,对种级分类水平的大型真菌进行α多样性分析,发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度较高,物种均匀度高。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团队构建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菌物资源“一馆五库”保育体系,其中,标本馆保存3 034份标本,菌种库保存30种大型经济真菌的79株菌种,活体库保存1 573份干燥菌体组织,基因库保存357份DNA样品及其ITS序列信息,化合物库保存3种大型真菌的脂溶性成分信息及其色谱图,综合信息库保存3 034份标本的编号、采集日期、采集人、照片、活体、菌株、中文名、拉丁学名、地理信息(经度、纬度、海拔)、采集地名等综合信息。

    2024年02期 v.22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长白山地区蜜环菌属真菌资源

    朱艳;杨非一;吕孟洁;袁雪艳;HSIANG Tom;刘淑艳;

    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是长白山地区代表性野生菌,具有重要的食药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样方调查和随机踏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蜜环菌属物种展开资源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蜜环菌有5种,即北方蜜环菌Armillaira borealis、法国蜜环菌A. gallica、黄小蜜环菌A. cepistipes、芥黄蜜环菌A. sinapina以及Armillaira sp.,其中北方蜜环菌为吉林省新记录种,法国蜜环菌为该地区的优势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种林型中,针阔混交林中蜜环菌属α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说明针阔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本研究为蜜环菌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024年02期 v.22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鬼笔属3种真菌的个体发育及形态观察

    李政;程显好;刘宇;王建瑞;

    为揭示鬼笔属真菌子实体各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形态特点,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驯化栽培出菇的超短裙竹荪Phallus ultraduplicatus、冬荪P. dongsun和红托竹荪P. rubrovolvatus不同发育阶段的菇蕾进行切片显微观察,结合菌丝、孢子和子实体形态比较3个种的个体发育及形态特点。结果表明:3个种的菌丝和孢子形态差异不明显,超短裙竹荪子实体的菌裙质地较薄、长约4 cm、带有不规则形状的网孔;红托竹荪的菌裙质地较厚、长约7 cm、带有圆形网孔;冬荪仅有1层薄菌幕。3个种的菇蕾内部发育顺序一致,最先发育的都是胶质腔,接着是子实层、菌柄腔、菌盖、菌柄、菌裙(菌幕);发育过程中菌丝形态经历从疏松到紧密、从交织状到组织状的变化过程;各器官发育完成的时间不同,在菇蕾直径相同的条件下,冬荪发育最快,在菇蕾直径为2 cm时,各器官基本发育完成,红托竹荪在菇蕾直径为3 cm时发育完成,超短裙竹荪的菇蕾发育最慢,在直径达到4 cm时各器官才能发育完成。为鬼笔类真菌的分类研究和亲缘关系探索提供了依据。

    2024年02期 v.22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蛹虫草hat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张琳;梅生杰;王莉颖;程爽爽;李长田;李玉;赫荣琳;

    从蛹虫草中克隆出1个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基因的hat启动子,长度为1 509 bp,并对该启动子的序列进行详细分析。依据作用元件预测结果显示,hat启动子含有CAAT-box和TATA-box等典型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参与光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G-box,参与水杨酸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SARE等。将hat启动子连接于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 (Green fluorescence gene)的上游,与gfp融合基因表达构建来鉴定启动子的活性。经过农杆菌转化,得到的疑似转化子进行PCR验证、gfp表达水平分析及荧光检测,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在蛹虫草菌丝中有较强的驱动GFP表达的能力,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转化子具有强烈的绿色荧光。开展此研究为食用菌菌种改造提供启动子元件及建立高效的蛹虫草异源基因表达体系奠定基础。

    2024年02期 v.22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白肉灵芝单核菌株交配型位点解析

    汪小芳;杨莹;孟国良;董彩虹;

    白肉灵芝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灵芝属物种,因其药用价值显著而备受关注。在白肉灵芝基因组解析的基础上,对同一亲本来源的2个可亲和单核菌株GL72和GL81的交配型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白肉灵芝2株单核菌株的A交配型位点与大多数担子菌相似,含有1对HD基因,“头对头”排列。二者的HD基因存在差异,其中GL72菌株HD1基因含有2个双分型核定位信号和HD1特有序列,而GL81菌株HD1基因只含有1个双分型核定位信号;HD2基因编码蛋白中二者同源结构域的α螺旋Ⅰ存在较大差异。A交配型位点侧翼基因在2个单核菌株中也存在较大变异。GL72和GL81菌株的B交配型位点均有8个假定的信息素受体基因,但菌株GL72有9个假定的信息素前体基因,菌株GL81仅发现5个假定的信息素前体基因。解析了白肉灵芝可亲和的单核菌株交配型位点,为其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

    2024年02期 v.22 173-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蒙古黄榆果实制备中药芜荑的发酵真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何复华;包海鹰;

    为探明制备传统中药芜荑的发酵菌种,对芜荑的发酵基质蒙古黄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 var.mongolica的果实内生菌和自然发酵后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显微形态特征和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采用Illumina Miseq?/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通过有氧发酵和无氧发酵2种方式获得的果实自然发酵产物的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形态学与内转录间隔区(ITS)、 β-微管蛋白基因(BenA)和钙调蛋白基因(CaM)的序列联合分析。结果显示,从蒙古黄榆果实中分离鉴定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黄曲霉A. flavus和烟曲霉A. fumigatus 3种内生真菌;自然发酵的蒙古黄榆果实中鉴定出有氧发酵真菌属水平构成为:青霉属Penicillium(42.9%)、曲霉属Aspergillus(30.8%)、小穴壳菌属Dothiorella(24.9%)及其他真菌(1.4%);无氧发酵真菌属水平构成为:根霉属Rhizopus(55.7%)、Penicillium(24.4%)、Dothiorella(12%)及其他真菌(7.9%)。自然发酵果实中分离鉴定出优势真菌6种:米曲霉A.oryzae,黄曲霉A.flavus,灰带蓝曲霉A.glacus,亚曲霉A. subramaninii,米根霉R. oryzae,产黄青霉菌P. chrysogenum。蒙古黄榆果实内生真菌在2种发酵方式中均起到重要作用,从菌种方面为中药芜荑的规范化发酵制备提供了研究基础。

    2024年02期 v.22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人参交链格孢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基线和抗药性监测

    张嘉怡;冯志伟;侯万鹏;卢宝慧;栾奕;高洁;

    为进一步了解人参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氯氟醚菌唑的抗药性情况,并明确吉林省各地区(白山市、敦化市、通化市、吉林市、长春市)人参交链格孢菌的抗药性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人参交链格孢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建立其敏感基线,并根据抗药性水平分级标准评价其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对吉林省人参产区A. alternata抑菌活性较高,108株人参交链格孢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其所有敏感菌株EC50的平均值(0.975 5±1.183 5)μg/mL可作为人参交链格孢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基线。目前吉林省的人参交链孢菌对氯氟醚菌唑处于低抗药性水平,研究结果为氯氟醚菌唑对人参链格孢菌的抗药性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2024年02期 v.22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综述

  • 光谱数据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卜亚平;戴晓婧;张悦;苏玲;王琦;

    光谱数据融合技术是可以将多种光谱设备数据进行信息融合来提高检测结果准确度的一种新兴的快速检测手段。该技术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从优化光谱数据、特征选择2个方面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有效提取信息。采用低级、中级、高级数据融合技术建立最终分类或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进行检测可以弥补单一检测设备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光谱数据融合技术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该技术在食用菌的产地溯源、储存年限、种类鉴别、理化指标含量预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完善食用菌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v.22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9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菌物药雚菌的本草考证

    包海鹰;班立桐;

    雚菌为从秦汉时期至清朝历代本草中记载的传统中药中的菌物药,但在近现代中药书籍、医院药房及药店中已见不到其名称,不知其为何物。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和现代研究文献,从分布、生境、形态特征、药性等多方面对传统中药雚菌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表明:生长在渤海芦苇湿泽地的芦苇拟蜡伞Hygrophoropsis phragmiticola L.T. Ban&Meng Zhou为菌物药雚菌的原菌物,为该珍贵传统菌物药的深入挖掘、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2024年02期 v.22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菌苑学人撷英 李晓教授

    <正>李晓,1976年生,河南驻马店人,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菌类作物学科带头人,食用菌产业化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河南省泌阳县三物融合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农业农村部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东北亚食药用菌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吉林省食用菌产业体系玉木耳首席科学家,中国食用

    2024年02期 v.2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书评:中国科尔沁沙地大型真菌多样性

    李泰辉;

    <正>四月上旬,花城广州已入夏两周,盛放的不只是阳光下绚丽的鲜花,更有霖雨之后多姿的大型真菌。正当我在南方的蘑菇中寻找快乐时,一份来自北方的礼物给了我更大的惊喜!那就是图力古尔教授寄来了他的新作——《中国科尔沁沙地大型真菌多样性》。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农业大学图力古尔教授主编,中国菌物学会原理事长李玉院士题写书名,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记载了科尔沁沙地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大型真菌672种(隶属于24目100科258属),以作者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广袤科尔沁沙地的大型真菌资源与多样性的实际状况。我拜读之余,激动不已。我惊喜于科尔沁沙地丰富的真菌多样性。沙地常被许多人认为是“不毛之地”。

    2024年02期 v.22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院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等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巩固提升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科学与工程领域引领优势,促进菌物相关学科统筹发展、整合发展和协调发展,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院于2024年4月17日正式成立!作为国内首个菌物学院,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院前身是由老一辈菌物学家周宗璜先生及其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于1978年创立的真菌教研室。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全国第一个“食药用菌”专科专业到国家首个菌物科学与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了国内外首个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菌物学学科发展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开设菌物科学与工程、生物信息学2个本科专业,涵盖菌类作物学、菌物学、菌物表型组学3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形成全方位的菌物科学研究领域和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国家教学名师、院士等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创建了“以身立教·以德育人”双核驱动德育教育新路径和“三化三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菌

    2024年02期 v.22 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