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植厚积 赓续鼎新——李玉院士学术历程与贡献

    李长田;王琦;图力古尔;刘景圣;

    李玉作为我国唯一的食用菌院士,是中国菌物学科专业的创始人,食用菌科研领域的开拓者,食用菌产业的领路人。在种质资源上,创建了“一区一馆五库”的菌物保育体系;在栽培技术上,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木腐菌草腐化”的创新理论,破解作物秸秆基质化利用技术难题;在深加工利用方面,构建了“食用菌主食化和全株高值化综合利用”的新思路;在应用推广方面,创造性提出了“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战略,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食用菌“五位一体”科技扶贫新模式;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创立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菌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菌物学科和食药用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3年Z1期 v.2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恭贺李玉院士八十华诞——《菌物研究》专辑卷首语

    <正>初岁元祚,吉日惟良,癸卯正月,喜迎主编李玉院士八十华诞!李玉先生,194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中科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菌物研究》主编,吉林省政府首届高端智库专家团主任,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总团长,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曾担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四届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会长。

    2023年Z1期 v.2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以李玉院士为榜样建设食用菌强国

    鲍大鹏;张劲松;谭琦;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全体食用菌人共同努力和集体奋斗的结果,李玉院士正是无数食用菌人的杰出代表。在李玉院士80岁寿辰之际,回顾和总结了李玉院士4个方面的先进事迹,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打造一流水平的菌物学科体系;坚持面向食用菌产业进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促进菌物粮仓建设和菌物种业振兴;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推进菌物药学科发展。进一步强调了中国食用菌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宣传和学习李玉院士先进事迹,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时代之变,以新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以新境界创造新未来。

    2023年Z1期 v.2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9 ]
  • 菌物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刘杏忠;戴玉成;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组学发展,给传统菌物学研究带来了挑战,也为现代菌物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分子系统学及环境DNA序列对菌物学经典分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基因组时代的物种概念还没有很好地建立,极早期分化真菌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基因树与物种树的不一致为真菌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文中针对菌物学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供菌物学研究者关注、参考和讨论。

    2023年Z1期 v.21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5 ]
  • 李玉毛筒腔菌的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

    卢永仲;马建;肖兴娟;张丽娟;肖沅嫔;康冀川;

    毛筒腔菌属真菌形态特征独特,具有产生多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从中国海南省一条淡水溪流中采集到一株卷旋型丝孢菌标本,并通过ITS,LSU,RPB2和T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了其分类定位。结果表明该物种为毛筒腔菌属新种——李玉毛筒腔菌。

    2023年Z1期 v.21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1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尖顶拟口蘑——采自中国西南的1个新物种(英文)

    王庚申;杨祝良;

    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证据,报道了拟口蘑属Tricholomopsis的1个新种,即尖顶拟口蘑T. mucronata。该种菌盖表面黄褐色,中央有一尖凸;菌褶米黄色至淡黄色;菌柄近顶端有菌环区;担孢子小,近球形;褶缘囊状体棒状至头状;柄生囊状体棒状,顶端或近顶端常有尾鞭状长出物。该种见于云南西北部亚高山针叶林中。

    2023年Z1期 v.21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7 ]
  • 生于刺柏枝干瘿瘤上的暗葡萄腔菌属1新种

    彭骋;石太玉;夏固成;田呈明;

    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采集到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枝干瘿瘤的病害标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与单胞分离法获得7株暗葡萄腔菌属Phaeobotryon真菌,基于分子系统学结合形态学的方法明确了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这7个菌株为新种——刺柏暗葡萄腔菌P. juniperi。该种与漆树暗葡萄腔菌P. rhoinum亲缘关系近,但形态学比较描述显示该种的分生孢子[(24.5~27.5)×(12.0~13.5)μm]明显大于P. rhoinum [(19.0~21.0)×(7.5~9.0)μm)]。这也是暗葡萄腔菌属真菌在刺柏上的首次记录。

    2023年Z1期 v.21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中国菌物汉语学名拟定和使用现状及2021年中国新物种的拉丁——汉语学名名录

    王科;杨祝良;赵长林;袁海生;赵鹏;戴玉成;张修国;图力古尔;韩燕峰;范鑫磊;蒋淑华;姚一建;蔡磊;

    随着大量新物种被发现,我国已知的菌物多样性愈加丰富。然而,菌物汉语学名的拟定和使用并没有跟上菌物学科的发展,逐渐积累出一些问题,对菌物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造成了阻碍。文中通过收集历史文献和书籍中的菌物拉汉学名信息,从中总结出汉语学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为解决近年新发表物种汉名缺失的问题,邀请了菌物领域研究者及2021年发表新物种较多的一些中国学者共同合作,为所有2021年中国菌物新物种拟定了汉语学名,并编制为拉汉学名名录。通过上述工作,以期推动《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的有效实施,促进汉语学名的规范使用。

    2023年Z1期 v.21 4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9 ]
  • 中国地下菌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范黎;

    中国地下菌物种多样性丰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在森林形成、生长发育以及生态平衡维护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自20世纪早期欧美学者在中国的零星采集,到80年代后中国本土科学家们陆续地系统研究,目前中国地下真菌种类涉及到球囊菌门、毛霉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共4门5纲10目26科51属275种,其中子囊菌7科16属135种,担子菌19科35属138种,球囊菌门、毛霉菌门各1种。块菌属Tuber是中国子囊菌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分布最广的地下生菌物类群,其他常见的地下子囊菌类有大团囊菌属Elaphomyces、腔块菌属Hydnotrya、粒块菌属Hydnobolites、猪块菌属Choiromyces、疣被块菌属Pachyphlodes、胶纵块菌属Balsamia等类群。层腹菌属Hymenogaster是中国担子菌类最常见的地下菌类群,其他中国常见的地下生担子菌有须腹菌属Rhizopogon、黑腹菌属Melanogaster、红菇属Russula地下类群、高腹菌属Gautieria、块腹菌属Protubera、片腹菌属Hysterangium等。我国研究地下菌的科研人员严重缺乏,断代、后继无人趋势明显,研究地域也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四川省南部和山西省等少数地区,其他省份系统采集工作显著不足,尤其是热带地区、亚热带这些担子菌类地下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带几乎完全空白。

    2023年Z1期 v.21 6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1 ]
  • 无丝菌目分类学的研究进展

    陈双林;李玉;

    无丝菌目物种数量约占黏菌纲的20%,是黏菌纲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为了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无丝菌目黏菌的沿革、内涵和多样性等分类学问题,综述了无丝菌目建立和演变、科和属的变化和发展,考证了一些名称的变迁及其正误,讨论了无丝菌目主要的分类系统,有助于为全面和系统地厘清无丝菌目黏菌多样性、根据系统发育关系建立符合自然的分类系统提供重要参考。

    2023年Z1期 v.21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中国黏菌资源研究进展

    李姝;窦文俊;彭雪嫣;王琦;李玉;

    黏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重要组成,全球已报道1 100余种,我国黏菌资源丰富,已知物种约占全球黏菌种类的36.4%。回顾了中国黏菌资源研究的发展,对黏菌新种的发现、黏菌物种多样性编目,以及我国温带、亚热带、热带及高原温带等代表地区的黏菌资源研究进行了区域性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2023年Z1期 v.21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丝膜菌属分类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谢孟乐;魏铁铮;冀瑞卿;李熠;李玉;

    丝膜菌属是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外生菌根真菌,其物种多样性丰富、形态复杂,因此物种的界定和分类研究较为困难。近年来,丝膜菌属的分类系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且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物种被描述。因此,准确理解该属的分类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对该类群分类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量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对丝膜菌属的分类系统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并展望了该类群今后的分类研究方向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023年Z1期 v.21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9 ]
  • 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生境选择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赵泽宇;石利欣;杨露娜;邢晓科;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获取了大量有关兰科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的信息。这些信息为探究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的生境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有力证据。综合过去近10年的研究结果,根据兰科植物广域分布、异质性生境、小生境共存以及生态位分化等分布特征,对不同分布特征的兰科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进行了梳理归纳,发现:广域分布的兰科植物通常具有泛化的菌根特征,或其特定的真菌伙伴亦具有广域分布特征;异质性生境会导致兰科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暗示菌根真菌在兰科植物适应不同异质性生境过程中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在同一区域中共存的兰科植物,其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差异,有效避免了不同种兰科植物对同种养分的竞争;不同生态位分化的兰科植物,其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差异,表明菌根真菌在宿主植物的生态位分化过程中亦起到重要作用。未来还应在大尺度空间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类群变化、促进种子萌发特异性真菌类群以及菌根真菌的生态功能等方面加强研究。期望能为从事相关研究的业界同仁提供参考,并为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2023年Z1期 v.21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1 ]
  • 中国一些地卷属地衣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娄亚坤;郭守玉;韩留福;

    地衣内生真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正成为一种新兴的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因此获得大量合适的地衣内生真菌菌株尤为关键。以东北大兴安岭和云南丽江地区地卷属Peltigera地衣为试验材料,采用皮层剥离法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分析内生真菌的分离率和定殖率;根据内生真菌菌落、菌丝及孢子特征,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DNA提取,nrDNA-ITS测序并通过GenBank数据库搜索同源序列,Mafft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从大兴安岭地区采集的8种地卷属地衣中分离283株内生真菌,平均分离率为25.82%,定殖率为22.17%;从丽江地区采集的2种地卷属地衣中分离81株内生真菌,平均分离率为54.36%,定殖率为42.28%。从62个测序菌株中确定了53个种级分类单元,隶属于10纲、19目、32科的38属。其中41种属于子囊菌门,11种属于担子菌门,1种属于毛霉菌门。地卷属地衣内生真菌物种组成成分的优势科为炭角菌科Xylariaceae和炭团菌科Hypoxylaceae,二者相对频率皆达16.21%;优势属为炭团菌属Hypoxylon,其相对频率为11.26%。结果表明,地卷属地衣具有较为丰富的地衣内生真菌资源。

    2023年Z1期 v.21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1 ]
  • 从不同地区网柄菌中分离和纯培养的共生放线菌

    张兆娟;杨应昆;邹月;迪力达·叶尔肯别克;翟超;孙达;李萌;李玉;刘朴;

    收集从采自中国甘肃省、贵州省和吉林省不同环境土壤中分离得到的网柄菌菌株,并从网柄菌中分离与其共生的放线菌。采用放线菌选择培养基(改良高氏1号),通过平板划线法分离放线菌;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培养的放线菌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3个省的网柄菌中共分离到放线菌3种55株;从甘肃省的6种网柄菌的20个菌株中纯化培养出28株放线菌,分属为2目3科3属3种,其中微杆菌属为优势属,占89%;从贵州省的6种网柄菌的10个菌株中纯化培养出17株放线菌,皆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从吉林省的8种网柄菌的8个菌株中纯化培养出10株放线菌,分属于2目2科2属2种,微杆菌属为优势属,占90%。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网柄菌携带共生放线菌种类的影响大于网柄菌物种差异的影响,从碱性土壤的网柄菌中更容易分离得到与其共生的放线菌菌株。

    2023年Z1期 v.21 13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7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茯苓的交配系统与杂交育种体系

    李寿建;董彩虹;

    茯苓Wolfiporia hoelen是我国传统中药,使用和栽培历史悠久,由于其配伍率高,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茯苓菌核在我国广泛栽培,但是存在菌种同质化、退化和基质利用率低等多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其交配系统不明确,缺乏杂交育种体系。近年来,相关研究建立了茯苓的同核体菌株鉴定方法,确认了其二极性交配系统,发现了同核体类型不同的茯苓群体,并基于单孢和原生质体同核体建立了茯苓的杂交育种体系和杂交菌株鉴定方法。文中对茯苓的交配系统和杂交育种体系进行总结,以促进茯苓育种工作的开展和茯苓产业的良性发展,并基于茯苓的特性和目前产业相关问题对其育种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3年Z1期 v.21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6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6 ]
  • 中国多孔菌驯化栽培研究进展

    戴玉成;

    总结和概述了2018—2022年间我国真菌学者对多孔菌驯化栽培研究的进展,期间我国对20种多孔菌进行了生物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驯化栽培、成功发育成子实体,为我国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基础和技术支撑。

    2023年Z1期 v.21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52 ]
  • 食药用真菌寡糖研究进展及展望

    王硕;戚家杰;王倬;杜昱光;李熠;杨振泉;陈惠;吴伟杰;

    食药用真菌中多糖和寡糖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寡糖一般通过多糖降解获得,与多糖相比,寡糖分子量低、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吸收。挖掘高活性寡糖链,阐明寡糖结构和活性的构效关系,有助于突破解析多糖复杂结构的技术瓶颈,揭示食药用真菌药理活性的作用机制。目前,人(乳)、动物和微生物(细菌)源的寡糖开发利用已有大量研究报道,而食药用真菌寡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文中系统总结了国内外食药用真菌寡糖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评述了寡糖活性评价与结构鉴定的相关研究手段及成果。我国食药用真菌资源丰富,构建食药用真菌寡糖库,高通量筛选活性寡糖,阐明寡糖活性的作用机制对食药用真菌的产品开发,研发及临床应用食药用真菌相关保健品、药品,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Z1期 v.21 15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7 ]
  • 白肉灵芝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董望;韩俊杰;张茗凯;刘宏伟;

    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因其菌肉乳白色而得名,2015年被鉴定为灵芝属新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对白肉灵芝进行了研究,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经从白肉灵芝中发现了95个化合物,主要包含三萜、混元萜、多糖等,并显示其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文中整理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白肉灵芝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基因组信息等4个方面的研究,旨在为白肉灵芝资源及其药用价值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2023年Z1期 v.21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9 ]
  • 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对雄甾-4-烯-3,17-二酮的生物转化

    彭雨;王越;张莹璐;陈天娇;陈晶晶;杨金玲;巩婷;朱平;

    雄甾-4-烯-3,17-二酮(4AD)是甾体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其羟化产物通常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或作为工业生产甾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利用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对4AD进行生物转化,从其发酵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3个4AD羟基化产物:6β-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6β-OH-4AD,1),14α-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14α-OH-4AD,2),6β,14α-双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6β,14α-di-OH-4AD,3),表明T. roseum对4AD的C-6β位和C-14α位具有较强的羟化能力,其中14α-OH-4AD(2)可作为合成强心甾类化合物毛地黄毒素的重要中间体,6β,14α-di-OH-4AD(3)可作为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14α-羟基-雄甾-4-烯-3,6,17-三酮的重要中间体。提供了1株能够高效制备活性甾醇中间体14α-OH-4AD和6β,14α-di-OH-4AD的菌株,同时可为研究其他甾醇药物奠定基础。

    2023年Z1期 v.21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1株地衣内生真菌Preussia africana的化学成分

    李世玉;吕建华;姚澜;李雪飞;李丹;叶明玉;李玉;李长田;

    对分离自树花属地衣Ramalina sp.的1株内生真菌Preussia africana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5种人参病原真菌的活性进行了初步鉴定,均具有抑真菌活性,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色谱分离和NMR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从中得到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ygosporin E(1)、cytochalasin C(2)、cytochalasin Q(3)、cytochalasin D(4)、1,3,6-trihydroxy-8-methyl-9H-xanthen-9-one(5)、7-hydroxy-3-(2-hydroxy-propyl)-5-methyl-isochromen-1-one(6)、2-(2′-hydroxypropyl)-5-methyl-7-hydroxychromone(7)、preussochromoneC(8)、5-methoxy-3, 5′-dimethyl-2, 3′-oxybiphenyl-1, 1′, 2′-triol(9)、3-hydroxy-5-methylphenylether(10)、(R)-7-hydroxymellein(11)、preussochromonesG(12)、4, 8-dihydroxy-1-tetralone(13)和orcinol(14)。

    2023年Z1期 v.21 18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4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9 ]
  • 不同类群菌物中甾类物质及其特性

    霍慧敏;包海鹰;

    根据生物九界分类法,菌物包括原生动物界、假菌界、真菌界的生物。甾类物质是菌物中的重要活性物质。为探讨不同类群菌物中甾类物质分布规律及其特性,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原生动物界、假菌界、真菌界内不同菌物类群中甾类物质的结构及生物特性进行综述,结果显示不同类群菌物中的甾类物质种类有所不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原生动物界黏菌中的甾类成分多样,既会有动物、植物甾醇如胆甾醇,β-谷甾醇等,也含有菌物类甾醇如麦角甾醇等。假菌界、真菌界的壶菌主要以胆固醇为代表,真菌界的子囊菌和担子菌中则以麦角甾类为主,不含胆甾类成分,而真菌界的接合菌既含有麦角甾类也含有胆甾类成分。

    2023年Z1期 v.21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 ]
  • 糙皮侧耳热胁迫背景下RT-q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胡延如;邵玉强;陈浩澜;戚元成;王风芹;文晴;申进文;

    通过文献报道和对糙皮侧耳基因组进行搜索,得到14个候选基因。以40℃热胁迫不同时间(0, 1,2, 4, 8, 12 h)的菌丝作为材料,通过反转录得到的候选基因片段,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筛选,使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 3种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得到稳定的内参基因β肌动蛋白(β-actin)、假定蛋白(sar1)。此外,选取2种热应激反应基因Hsp9、Hsp90作为靶基因,分别以筛选得到的稳定、不稳定基因以及多个内参基因作为内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多个内参基因时能够缩小不同基因作为内参导致的结果差异。

    2023年Z1期 v.21 20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0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 ]
  •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可视化检测肉褐鳞环柄菇

    蒋子娟;龙攀;何正蜜;陈作红;

    为了实现对肉褐鳞环柄菇科学、快速的物种鉴定,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肉褐鳞环柄菇的方法,即基于肉褐鳞环柄菇ITS序列设计并验证了一套特异性引物,为进一步缩短反应时间,并增强颜色差异优化了反应体系(Bst DNA聚合酶加入量0.5μL,Mg2+浓度3 mmol/L,HNB浓度180μmol/L,时间45 min,温度65℃)。结果表明:设计的引物特异性强,检测限低(7.56 pg/μL),可在60 min内通过肉眼观察羟基萘酚蓝的颜色变化判定检测结果。说明利用低成本的LAMP技术能够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地检测出肉褐鳞环柄菇。

    2023年Z1期 v.21 207-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2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8 ]
  • 用于灵芝属10个物种快速鉴定的DNA条形码筛选与验证

    高萌;肖世俊;李明焱;熊晖;李振皓;韩雪容;

    灵芝栽培品种常出现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依赖于灵芝的形态学特征鉴定物种的传统分类方法不足以鉴定物种的种间和种内差异。为开发简便而准确的分子水平灵芝属物种鉴定方法,以常用于种属鉴定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片段、大亚基核糖体DNA(LSU)片段和基因编码RNA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RPB2)片段4个DNA条形码,对灵芝属10个物种的44份菌株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4个条形码的扩增成功率和变异率,根据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差异分析筛选特异性的DNA条形码间隔(DBG),并利用单独及联合条形码构建系统发育树验证筛选的DBG鉴定灵芝属物种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β-tubulin和LSU片段的PCR扩增成功率均达100%,ITS和RPB2片段分别为95.35%和90.91%;对比ITS和LSU片段,β-tubulin和RPB2片段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分别小于各自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存在明显的DBG,有利于准确对物种进行种间鉴定;利用ITS、β-tubulin和RPB2片段分别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能使灵芝属10个物种的所有个体聚为1个单系分支,而LSU片段不能准确区分所有供试菌株。与其他3种条形码综合相比,β-tubulin片段更适用于灵芝属种间鉴定。

    2023年Z1期 v.21 214-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2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7 ]
  • 黄瓜霜霉病拮抗菌株HMQAU19044的鉴定及抑菌活性

    毛怡文;李守望;梁晨;肖倩;马秀珍;李宝笃;

    为探寻黄瓜霜霉病的高效生防菌株,从番茄病根中分离筛选出1株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HMQAU19044。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和gyr B的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采用凹玻片法测定该菌株发酵滤液对黄瓜霜霉病菌游动孢子的释放及游动、休止孢萌发及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五点接种法测定其对病斑扩展、孢囊梗和孢子囊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HMQAU19044发酵滤液对黄瓜霜霉病菌游动孢子的释放及游动的抑制活性最好,EC_(50)值分别为43.66倍和48.68倍;对休止孢萌发和芽管伸长也有明显的抑制活性,EC_(50)值分别为40.73倍和37.58倍;抑制病斑扩展、孢囊梗和孢子囊形成的EC_(50)值则分别为29.32倍、26.95倍和29.70倍。研究结果表明,HMQAU19044发酵滤液具有拮抗黄瓜霜霉病的生物活性,具有开发成生物农药的潜在价值。

    2023年Z1期 v.21 225-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6 ]
  • 苹果套袋果实黑点病菌杀菌剂室内测定研究

    陈昭庚;高妍;王海凌;穆俊祥;孙广宇;

    为筛选有效抑制套袋苹果黑点病多种病原的杀菌剂,选择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和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6种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引起套袋苹果黑点病的6种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抑菌活性测定,获得了对多种黑点病病原具有抑制活性的杀菌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4种杀菌剂对6种病原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EC_(50)均小于20μg/mL,具较好田间应用前景。结果说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有望作为交替使用防治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候选农药。

    2023年Z1期 v.21 234-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植物病原菌果胶酶的研究进展

    李雯;李鹏;司徒俊键;习平根;姜子德;孔广辉;

    植物对抗病原菌侵入的第一道防线通常是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壁。大多数植物病原菌都会分泌大量的细胞壁降解酶,破坏屏障及降解植物细胞壁获得生长所需营养,进而完成侵染。果胶酶是植物病原菌侵染寄主分泌的首批细胞壁降解酶之一,数量众多且广泛存在于植物病原真菌、卵菌、细菌,是病原菌重要的致病因子。与之对应,植物细胞壁含有一系列果胶酶的抑制蛋白抵御病原菌入侵。综述了植物病原菌产生的果胶酶种类、作用机制及其与果胶酶抑制蛋白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了解植物免疫系统和有效进行植物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2023年Z1期 v.21 240-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3 ]
  • 《菌物研究》创刊20周年

    <正>《菌物研究》创刊于2003年,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农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主要刊登菌物生物学、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及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论文及综述等。创刊以来,《菌物研究》始终秉承繁荣菌物学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办刊方针和推动菌物学科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的办刊宗旨。依托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科优势,与国内外各大高校、研究院所相关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密切联系,组建了高水平的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确保了论文的学术质量。

    2023年Z1期 v.21 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下载本期数据